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通过优化数学作业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的研究》

课题实验方案 执笔 余小斌

一、课题的界定

通过优化数学作业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的研究是我校拟基于初中数学教学,从我校的课堂教学实际出发,重点研究本校学生的数学作业题、有效学生作业评价方面的课题。

本课题中所说的“优化数学作业”,是指教师(教育工作者)伴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根据教学进度,对数学作业尽心设计,追求创新,以批判的眼光继承和发扬数学教参作业的优点,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自行设计及精选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接近生活,且学生乐于接受的数学作业,使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和时代特征的的数学作业,以实现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技能的形成,促进学生和谐健康成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课题研究适合我们这种城乡结合的学校,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为广大师生的课程教学与学习提供有力的指导有效的服务。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规划纲要》要求: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如果考试和学习的知识需要死记硬背,学生负担就会很重。如果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就不会感到负担很重。针对这种意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

1

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

我国的中学数学教育教学还存在令人担忧的现象:(1)许多数学教师格守熟能生巧的古训,采取时间战术,题海战术;(2)随着课改的实施 ,倡导师生互动的理念。但是,师生互动在大量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有其形,而无其神;数学课堂表面上热闹非凡,但宝贵的时间在教师毫无启发性的提问中与形式上的讨论中流失了。

“数学的最大成就是发明了计算机,而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数学与数学教学。”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较大的区别.那么,如何让有条件的学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常态化教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观摩课、公开课和研究课上?如何科学合理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实现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互补?如何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诸如前述的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基于深化教育改革需要的问题。

显然,过重的作业负担,无法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以上这些不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作业,我们称为传统作业;而精选数学作业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前提,在巩固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体现出高效率、发展的作业。精选数学作业应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现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这样的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需要、生命的需要。因此,进行作业改革,优化数学作业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当前非常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鉴于

2

此,我们课题组提出了《通过优化数学作业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的研究》这一课题,通过研究将逐步改善学生原有的作业形式,使作业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天性,锻炼学生的能力。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作业形式改革,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英国中小学生课程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1)实践作业。即指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美术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2)书面作业。即指客观性测试,其形式有回答简答题、抢答题、写随笔、论文、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科研项目等;(3)口头、听力作业;(4)表演作业。这些作业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教师应该更多的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来设计作业,而不应该仅从完成自身教学或增长学生知识的角度设计作业;作业的内容和要求应因人而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特长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合力等。

(二)国内及市、区研究现状述评

近几年,国内教育者加大了对同类课题的研究力度,致力于此研究的老师也很多。特别是自从“减负”以后,很多学校对作业做了有益的改进尝试,诸如“开放性作业”、“主体性作业”、“发展性作业”“分组分层次作业”等创新设计也层出不穷,在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生作业兴趣方面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研究,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以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教学实践依据,以现代教学理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