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新人

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投影显示: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行拂( )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学生讲解课文大意。 4)师生共同补充。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解释2遍、课文1遍。

2)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名句2句和事例1个。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

1)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2)背诵课文。

二、分析课文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三、内容拓展: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四、谈谈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五、布置作业:

1、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义: (1)曾益其所不能 同

(2)衡于

虑 同

(3)无法家拂士 同

2、仔细阅读本文,找出课文中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说说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本文一开头为什么要先列举出古代圣君贤相的事例?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 。 答案: 1、(1)曾同增 增加 (2)衡同横 堵塞 (3)拂同弼 辅佐

2、文中一开头列举六人的事例和“人恒过”至“而后喻”都是排比句。这些排比句不仅将事实和道理说得很充分,而且使语句气势磅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文中一开头列举六人的事例,意在以事实来证明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必定先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砺。这些事实直接为中心论点服务。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能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能使人萎靡死亡。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