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革命(19世纪初)
1.背景:①拉丁美洲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下;
②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性质: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3.结果:①北部:玻利瓦尔打败西班牙军队,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成立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②南部: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战争。
4.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称为南美的解放者。 玻利瓦尔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年)
1.背景:①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②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2.导火索:涂油子弹事件。
3.起义:1857年,印度士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最终失败。 4.女英雄:章西女王。
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章西女王 一、彼得一世改革
1.原因:在沙皇专制统治下,俄国农奴制盛行,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工商业发展缓慢。 2.目的:改变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3.开始:18世纪,彼得一世发出向西方学习,推行改革。
4.内容:①建立中央集权,加强沙皇的专制权利;②创建新式常备军;③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④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⑤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⑥提倡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5.影响:
积极:①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消极:③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的发展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改革(1861年)
1.原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开始: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3.内容: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②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必须用钱赎买,价钱比当时地价还高。 4.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影响: 积极:①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消极:③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3课 美国内战(1861—1865)
1.原因:①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加剧了南北矛盾;②矛盾的焦点集中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2.借口:林肯当选美国总统,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发展。 3.爆发:1861年,南方挑起内战,史称南北战争。
4.转折:1862年,联邦政府通过《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内容:①《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第1页 (共9页)
②《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参加北方军队。 (2)作用:调动了广大黑人奴隶的积极性,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5.结果: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结束。避免了分裂。
6.评价林肯: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做出了杰出贡献,成为美国历史上著名总统。 7.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8.意义(影响):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一、倒幕运动(背景)
1.社会危机:①19世纪中期,日本处在德川幕府统治下,天皇是名义上的君主,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②德川幕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2.民族危机:美国打开日本大门,日本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3.过程:1868年,中下级武士发动倒幕运动,结束幕府统治,改天皇年号为明治,迁都东京。 二、明治维新
1.开始:从1868年起,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 ※2内容:①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②军事上,实行征兵制,践离新式军队,提倡忠君、服从、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 ③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口号下,发展近代经济;
④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影响:
积极:①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②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消极③改革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5.1861年改革和明治维新的相同点:①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②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封建残余。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一、电的应用
1.时间: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3.最显著的成就: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4.代表成就:美国人爱迪生发明耐用白炽灯泡,在纽约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火力发电站和输电网,
5.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电车、电报等问世,世界进入“电气时代”。 爱迪生 二、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
1.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中另一重大成就。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发了交通工具的一场变革。 2.重要发明:①德国人奥拓制造出煤气内燃机;②德国人戴姆勒发明汽油内燃机;③德国人迪塞尔发明柴油内燃机;
3.新交通工具发明:①德国人本茨制造出配有汽油发动机的汽车;②美国人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汽车制造业的革命;③美国人莱特兄弟的飞机试飞成功。
作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本茨制造的汽车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①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现代炸药;②美国人海厄特发明赛璐璐,现代塑料工业诞生;③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人造纤维。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跨越式发展,成为工业强国。②主要资
第2页 (共9页)
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③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④造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成为一战的根本原因。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1.人口增长:①原因: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人口迅速增长。
②影响:工人阶级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为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2.大众教育:
①目的:为了适应工业化的发展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
②表现:法国和德国最早践离国家教育体系;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③作用: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3.城市化的原因:工业革命促进工业和商业发展,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 4.社会问题:①贫富差距加大,导致社会矛盾激化;②环境污染是工业化带来的又一严重社会问题。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牛顿:英国科学家,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他的三大成就。代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2.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代表作《物种起源》,意义:提出了相对论的观点,打破了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二、文学巨匠
1.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完成《人间喜剧》的系列小说。经典之作《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复杂的社会图景,留下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 2.列夫·托尔斯泰: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描绘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 三、音乐美术大师
1.贝多芬:德国作曲家,代表作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歌颂了拿破仑,是贝多芬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 2.梵高:荷兰画家,代表作《夜间的咖啡馆》和《向日葵》。《向日葵》中明亮、艳丽的黄色花瓣,表达他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向日葵》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背景:①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②为了夺取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各国矛盾尖锐 2.目的: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气。
3.形成: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协约:英国、法国、德国。 4.影响: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导致一战爆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原因:①根本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②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2导火线: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
3.爆发:1914年,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意大利为自身利益,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4.战争范围:欧洲战场,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5.主要战役: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绞肉机”。
6.发展: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7.结束:1918年,德国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8.性质:一战是西方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9.影响:①这场战争历时4年多,先后有30多国参战,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②一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第3页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