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歌鉴赏之练字专项训练》导学案

《古诗歌鉴赏之“练字”专项训练》导学案

【学习目标】

.能从词性角度(主要是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叠词)认知古诗词“练字”的作用和妙处。

.能掌握解答“练字类”古诗歌鉴赏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做到准确、规范地答题。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准确分析诗中“练字”的妙处,能规范地答题。 【学习方法】

通过大量的实例来感知、探究古诗歌鉴赏中“练字”题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方法,摸索规律,形成能力。

【知识链接】

诗歌是凝炼的艺术。古人在作诗填词时,非常讲究炼字。高考中鉴赏诗歌中的炼字艺术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考点,出现的频率也很高,主要是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蕴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根据词性,古诗中的炼字常见的有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叠词。

、动词

一个恰当的动词的使用,往往使整首诗活起来,并能扩大诗的容量。

如杜甫诗《月》中的两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被苏东坡推许为“古今绝唱”。尤其是“山吐月”中的“吐”字,在诗人笔下,山仿佛具有生命,可以把月亮随便吞进吐出,这无疑是一种富有灵性的新奇构想,把夜深人静时月亮从黑幽幽的山脊升起的瞬间景象写活了,极富神韵。

又如张先诗《天仙子》中的千秋佳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用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 “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再如潘大临诗句“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越飞越远、最后消失的飞行状态,共同构成了作者在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形容词

形容词具有对中心语起修饰限制的作用,在诗歌中恰当的使用,能使诗歌色彩鲜明,渲染氛围,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的“闹”字,“闹”有热闹、喧闹的意思。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的景象,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又如王昌龄诗《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诗中的“凉”字,既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寒凉的真实感觉,又写出了作者送别友人、忆想友人的凄凉之情,将情和景融合在了一起。

再如王维诗《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诗中的“明”字,写出了雨后田野外河水

1 / 6

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的景象,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

、副词

副词常用来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以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巧妙地使用副词,常能使诗歌的内容变得深刻,并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是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中的“忽”字耐人寻味:“忽”有漫不经心或忽地之意;少妇天真欢乐,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忽然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从而带引出“悔”的内容;一个“忽”字,在诗中将内容和情感忽地一转,把思妇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

又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的“尽”字,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

再如杜荀鹤《山中寡妇》“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中的“犹”和“尚”字,深刻地揭示了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田园荒芜,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的严酷的社会现实。

、数量词

数量词也可以准确地表情达意,如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开已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再如杜甫的《曲江二首(其一)》中的“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一片”飞花落下都要减掉一层春色,“万点”飞花飘落更使人烦恼愁闷,抒发了诗人因伤春而满腹愁怨的感情。

、叠词

在古诗中使用叠词的也不少见,因着叠词有着以下作用:①形象性——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②确切性——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③音乐性——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如乐府诗《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前两句写景,用“青青”“郁郁”描绘出春天草木浓密的生机;后四句写人,四组叠字将思妇的体态、仪容、装扮等写得十分逼真,简直呼之欲出。

再如诗僧寒山的《杳杳寒山道》:“杳杳寒山道, 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 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 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 岁岁不知春。”这首诗中的八组叠字,各具情状。“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就词性看,这些叠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各不相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这些叠字的使用,还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它借助于音节的复沓,使人读起来感到和谐贯串,一气呵成;并借助于形式上的规整划一,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织成了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

2 / 6

【学习过程】

一、真题试做,揣摩感知

请你先尝试着完成下面的题目,再与附在卷后的【参考答案】一一对照,然后记下自己....的学习感悟——请按老师要求的步骤去做,相信你的收获会非常大!

(提示:“学习感悟”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写——哪些题目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哪些答案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这个题目是从哪些角度来答题的,自己答题的语言和模式和参考答案相比是否规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用得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我的答案】 【我的感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年全国卷Ⅱ)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我的答案】 【我的感悟】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题 玉 泉 溪

3 / 6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