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系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系《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劳动经济学 课程代码:ZB1007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 学分:3 学时:54(理论学时:54;实验实践学时:0) 面向对象:经济管理类专业 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劳动力市场供给、市场需求市场均衡、人力资本投资、工资理论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等方面的知识。本课程主要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具备以下知识与技能: 1.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整体的理论框架; 2.把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如局部均衡分析法、边际分析法等;

3.能用所学的基本原理,解释、分析现实经济中的各种劳动经济现象与政策,并具备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考核要求

1.考试目的与要求:考察学生对劳动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对课程知识理论体系的了解情况;重点考核学生运用基本经济理论来分析与解决经济中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采取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

2.考核形式:可以采取过程考核方式,根据考勤、课堂检测、课堂讨论等进行综合评分;也可以采取闭卷考试形式。

3.成绩评定:根据不同考试方法综合给分。 四、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学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

《劳动经济学》学时分配

内容 理论学时 实验(实践)学时 第一章 导论 2 第二章 劳动需求 6 第三章 劳动供给 4 第四章 人的生命周期中的劳动参与决策 4 第五章 人力资本投资 4 第六章 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6 第七章 劳动时间 6

1

第八章 工资理论的基础知识 6 第九章 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的宏观分析与调控 4 第十章 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 4 第十一章 就业与事业的宏观经济分析 4 第十二章 劳动力市场与政府行为 4

合计 54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劳动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基本任务以及研究对象;熟悉劳动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辩证看待劳动经济学,并正确把握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劳动经济学的基本任务、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学习劳动经济学的方法 第一节 劳动问题概述

第二节 劳动经济与劳动经济理论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劳动经济学范畴的两类集合

第四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假设与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教材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 劳动需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熟练掌握劳动需求的基础知识、短期劳动需求、长期劳动需求以及政府政策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教学重点:劳动需求及需求影响因素、短期劳动需求分析、劳动的需求弹性 教学难点: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 第一节 与劳动需求相关的基础知识 (一)劳动需求的基本概念 (二)劳动需求的分类 (三)劳动需求的假设 (四)劳动需求表、需求曲线 第二节 短期劳动需求分析 (一)生产函数

(二)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三)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劳动需求 (四)整个市场的劳动需求函数 第三节 资本积累与长期劳动需求 (一)资本的变化与总成本的变化 (二)企业成本最小化与劳动需求 (三)工资变化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第四节 劳动需求弹性 (一)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

2

(二)劳动需求的交叉弹性

(三)希克斯—马歇尔派生劳动需求四大法则 第五节 技术进步与劳动需求 第六节 政府的特殊政策与劳动需求

(一)对特殊社会群体采取特殊就业促进政策的经济效果 (二)对特定劳动者发放工资补贴的经济效果

第三章 劳动供给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劳动供给概念、影响因素、劳动供给曲线的推导以及劳动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教学重点:人口与劳动供给,劳动供给曲线的推导 教学难点:个人劳动供给曲线与市场劳动供给曲线的关系 第一节 劳动供给分析的前提与假设 (一)劳动供给基本概念 (二)劳动供给基本假设 第二节 人口与劳动供给 (一)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 (二)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参与率 (三)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 (四)经济周期与劳动参与假说 第三节 劳动供给曲线 (一)劳动供给弹性

(二)劳动供给量的变动与劳动供给的变动 第四节 劳动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一)效用理论 (二)时间的效用

(三)收入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 (四)个人劳动供给曲线与家庭劳动供给 第五节 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第四章 人的生命周期中的劳动参与决策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理解人的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劳动参与的决策机制。 教学重点:就业与就学的决策、结婚与育儿决策以及退休决策 教学难点:净现值分析方法 第一节 生命周期的变化 第二节 就业与就学的决策 第三节 结婚与育儿的决策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