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合作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家园合作已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受到学前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极大重视和关注。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大教育资源,它对幼儿良好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延伸,对幼儿良好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完善,更是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相互补充,密切合作,促进幼儿养成良好品德及行为习惯。
一、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保证幼儿人格健康发展,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儿童生活态度积极、主动,他们能自觉地参与到家庭活动中。父母之间的互相爱护、关心、体谅;父母对长辈的体贴、尊重、照顾;父母对孩子严爱适度,有要求,有疼爱,能够使孩子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亲切、责任感等积极情感。因而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家长面对活泼、好问、好动的孩子,一定要随时随地准备好做幼儿的表率,以耐心的态度引导他们,让孩子在自由、宽松、平等的家庭氛围中尽情表现自己。
(二)要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家长要学会洞察儿童内心世界,要用商量、引导、激励的语气和孩子交流,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要求孩子达到自己规定的目标,而且常用命令、指责的语气对待孩子,这些都不利于儿童个性的健康成长。对孩子的一点一滴的进步,父母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保护其自尊心。
(三)要培养孩子生活的独立性
现阶段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太阳,吃、喝、玩的条件都是家中最好的。但是由于父母的过度保护,认为孩子只要专心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事都由父母包办代替,导致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根本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如果让孩子在生活上完全依赖成人,不仅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也不利于孩子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的形成。
(四)注意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爱心交往能力对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孩子往往都是家庭的中心,因此容易养成任性、自我为中心等缺点,也不擅长于与同伴交往。作为父母要多带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交往,多观察、少干涉,让孩子在逐渐的交往中学会适应,积累经验,学会交往。
二、幼儿园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补充,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幼儿教师首先要爱孩子,这是幼儿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只有深深地爱孩子才能取得孩子的信赖,使孩子乐于接受教育。教师的爱比父母的爱更加广阔,更加高尚。她必须无选择地、无例外地爱孩子,给他们温暖,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以此作为他们进步的起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好的孩子难免也有不足之处,再差的孩子身上也有自己的优点,及时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进行因势利导,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以点带面促使孩子全面进步。
(二)因循善导,循序渐进
《学记》中有句名言:“教育也,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其含义是,教育的作用是发扬孩子的优点,克服孩子身上的缺点,使其对自己充满信心,使周围的人对其充满信心。特别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就更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个人兴趣,培养合格加特长的高素质的人才。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长处,恰如其分地表扬,使孩子对自己有自信,对未来有希望。这时,教师再提高点要求,孩子会乐于接受,并且愿意努力。我更加深信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三)创造机会,激发进取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都有需要表现和展现自己的欲望。因此,教师要顺应孩子的心理,为孩子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要创造机会应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的成功的力量和信心。因此,引导孩子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会扬长避短,增强学习的信心。
我们可以用一二十年的时间教孩子学习知识技能,而要教孩子做一个品德优良、人格健康的人,却不是一二十年可以做到的。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和人格,才是人一生最大的幸福。而我们作为教育者或父母,正是这个幸福的创造者之一。只有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使孩子拥有这种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