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业大学短学期制实施方案(试行)
为了全面落实学校二次“党代会”提出的“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任务,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决定从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起设立冬季、夏季短学期,全面实行短学期制。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的与意义
实施短学期制是学校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需要,实行学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短学期的设置,有利于强化实践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沟通等能力;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学生体验社会现实、参与社会服务的意识与责任心;有利于优化课程体系、合理优化配置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各类课程;有利于建立开放办学的机制,促进广大师生参加国内、国际交流等,对我校建立现代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二、短学期制的基本内容 (一)基本模式
每学年采用“18+2+18+4”的学期模式,即秋季学期18周+冬季学期2周+春季学期18周+夏季学期4周,寒假约5周,暑假约7周,寒暑假的总时间基本维持不变。秋季学期、春季学期各17周用于课堂教学,1周用于安排考试;冬季学期2周、夏季学期4周主要用于集中实践、素质拓展教育以及部分选修课程教学。
(二)夏季、冬季学期教育教学内容及学分设置
实施短学期制后,各专业(年级)的集中实践、素质拓展教育尽量安排在夏季与冬季学期,理论教学主要安排在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
1
夏季与冬季学期的教育教学内容: 1.集中实践
(1)实训。参加金工实习、电子实习、数控实习等校内实训活动。 (2)专业实习。深入本专业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专业实践、就业实践。 2.素质拓展
(1)学术竞赛。参加相关学术竞赛选拔、培训等活动以及开展其他相关准备活动。
(2)职业技能鉴定。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与考试鉴定,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3)讲座辅导。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共课程、国家公务员等招考活动的辅导培训;参加校内组织的各类学术讲座。
(4)创新创业。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深入推进项目实施;利用各种资源和机会,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5)课题研究。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 (6)社会实践。包括就社会改革焦点问题开展调研活动;深入生产劳动第一线切身体验、感受生活、锻炼本领;到行业企业进行认知实习;开展各类社会公益及志愿服务活动。
(7)游学访学。跨学校、跨国界进行学习交流。 3.课程教学
(1)通识选修课程。由学校集中统一开设,分为人文与艺体、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三种类型。
(2)辅修双学位课程。为修读双学士学位或辅修专业的学生开设,旨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适应能力的课程。
集中实践与课程教学学分设置参见《关于制订“721”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
的指导意见》;素质拓展学分原则上按每一短学期1学分设置(讲座、培训等时间累计不少于16学时,或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1周)。学生本科毕业需获得的上述学分设置要求见表1。
表1 相关学分设置要求
人才 类 教 型 学 体 系 集中实践 素质拓展 课程教学 通识选修课程 辅修双学位课程 应用型人才 理工 文艺经管 复合型人才 理工 文艺经管 创新型人才 理工 文艺经管 ≥40学分 ≥30学分 ≥40学分 ≥30学分 ≥40学分 ≥30学分 3-5学分 3-5学分 3-5学分 3-5学分 8-10学分 8-10学分 选修三种类型课程,学生毕业前至少修读12个学分 学生获得辅修证书不少于25学分,申请双学位证书不少于50学分 注:上述学分设置要求是指学生本科在学期间应获得的相关学分,其中,素质拓展学分应至少跨1-7类领域中的任意2个及以上。
(三)短学期制各年级教育教学活动的安排建议
短学期教育教学活动的安排,原则上由各学院及相关职能部门依据学科专业特点及办学实际情况自主设置。学校基本建议如下:
1.一年级:围绕“认识大学、规划自我”的主题展开,主要安排校情校史教育、大学新生教育、通识选修课、职业生涯培训、社会实践活动等。
2.二年级:围绕“接触专业、认识社会”的主题展开,主要安排专业入门教育(含认知实习)、社会实践、学术竞赛、通识选修课、辅修双学位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训练计划、国内外游学访学活动等。
3.三年级:围绕“深入专业、体验社会”的主题展开,主要安排专业实习、学术竞赛、课题研究、通识选修课程、辅修双学位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训练计划、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国内外游学访学活动等。
4.四年级:围绕“运用专业、服务社会”的主题展开,主要安排就业实践、讲座辅导、学术竞赛、课题研究、通识选修课程、辅修双学位课程、大学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