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全诗翻译与赏析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全诗翻译与赏析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文解释】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词语解释】 国:指京城长安。 感时:感叹时事。

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 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烽火:这里指战争。 抵:值。 短:短少。 浑:简直。

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现代文译文】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 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三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

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 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解读】

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 背景:

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fū)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诗文赏析】

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长安城,杂草丛生,满目荒凉。诗人忧时伤乱,触景生情。全诗由「望」着笔,情景相融。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忧国到思家,情感愈来愈强、逐渐具体、逐渐深入。读罢全诗,满腹焦虑、搔首而叹的诗人恍若眼前。

此诗以深沉凝练、言简意多闻名。遣词用字,精当准确,含蕴丰富。

春望的“望”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国家前程的绝望忧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对自己廉颇老矣的慨叹(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中心思想

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春望》杜甫的阅读答案

一个破字 ,使人 * ,一个深字 描绘出长安城草木繁密而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体现出诗人痛苦的心境,和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 作品鉴赏

忧乱伤时,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创作的一个重大主题.此诗即景伤春,以沉痛的笔调抒发胸中无限悲愤之情.将国仇与家恨融为一体来进行表现,写得字字血,声声泪.读之令人低徊欲绝.在杜甫同一时期、同一主题的众多诗作中,这一首是情最浓、意最深、格最高的现实主义绝唱之一.好诗都是诗人高贵感情的结晶.读着这个名篇,我们最鲜明的感受是:诗人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是如此紧密地与祖国的命运、时局的变化和人民的痛苦息息相连.他绝不低低切切地为了一己的愁苦而作草间虫鸣似的叹息,而是应合着时代悲愤的主旋律.在短短四十字的篇章中奏出了沉郁悲壮的哀时之歌.前人称杜诗为\诗史\是因为他\善陈时事\颇多\敷陈时事如史\的叙事之作.如果我们把\诗史\的含义理解得宽泛一些,把考察问题的重点放在是否表现了时代矛盾与时代情绪上,那么《春望》这样的抒情之作也是最杰出的\诗史\之篇.

诗作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杜甫陷入长安城贼营之时.它的中心,可用颔联的\感时\与\恨别\二语来概括.诗本以含蓄蕴藉为贵.可是此时杜甫投奔肃宗以赴国难之愿未偿,反而身陷贼中,内心悲愤至极,满腔心事透过春日意象喷薄而出.不过,由于感情内涵很丰富而句子又高度凝炼,加上并非一空依傍地歌哭而是融眼前之景入情,因而纵然开头就说\国破\后文又出现直指时事的字眼,但通篇仍具意余言外、耐人回味的诗意美.

内容仅供参考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