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课:一种直抵内心的言说
——基于“辩课”教研活动为载体的校本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思考
海安县李堡镇中心小学 储美琴
一、缘起:无心插柳柳成荫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学校整体质量的关键环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丰富多样,组织校本研修活动是最常见的举措之一。教学实践表明,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活动中,组织“一人一课”(每次活动由一人上一节教研课)、“众人评课”是许多学校采用的传统做法,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样的校本研修活动,或许在起步阶段能够给参与者带来不少的促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次数的增多,这一传统做法在教师眼里是否依然具有价值,是否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笔者是分管教学的负责人,曾通过座谈会、聊天等方式,有意或无意邀请老师们谈谈这一校本研修方式中的存在问题。在广泛交流和深入对话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校本研修的存在问题有:
1.参与性不高。就上课教师而言,往往是学期初就确定的人选。这就意味着,哪些老师可以上教研课、什么时间上教研课是预期设定好的。对于没有机会执教公开课的教师,往往情绪上有想法,参与活动时把自己当作是“看客”。另外,在评课过程中,常常是每个年级组安排一位评课老师作代表发言,其他老师没有评课任务,自然也就不愿意补充发言。
2.协作性不强。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只关心自己承担的上课任务,正常情况下是孤军奋战,独立备课、独立制作课件、独立试教,一旦上完教研课就万事大吉。在整个过程中,由于自己没有得到过别人的关心,所以其他教师是否承担教研任务也不够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一种典型的心态。
3.实效性不足。在工作快节奏的今天,很多老师需要参加的活动和处理的工作比较多,无论是听课还是评课,基本上是为了完成任务而疲于应付。有的教师认为,执教老师的课往往都是选择容易上得精彩、出彩的课,很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不容易暴露,评课时只能是赞赏的话多,有价值讨论的话题少。还有的说,在评课时,大家的发言内容差不多,形式化、散点化严重,听了许多“正
-1-
确的废话”。
综上所述,“一人一课、众人评课”的传统做法,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严重导致了校本研修质量的滑坡。可见,很有必要改良这一传统做法,使之重新焕发校本研修的生机和活力。
一次听课、评课结束后,我偶尔经过一个年级组办公室,无意中听到几个老师正在争论着什么话题。驻足细听,原来几个人正在交流听课的感受。谈论的话题是公开课中的一个细节,谈论的氛围有点火药味,有赞成派的,有反对派的,谈论的时机是随和的,想说就想说,谈论的结果是大家都欣然接受了对方的观点。咦!刚才评课时,怎么没有听到他们谈论这个话题呢?怎么没有听到这么精彩的对话呢?怎么没有如此轻松的氛围呢?听到办公室里传来会意的笑声时,我走进了办公室,了解他们是如何思考这种聊天式辩论课堂的想法。随后,我鼓励他们经常采用这种方式,捕捉“小话题”,关注“深研究”,多交流,多争论,多收获。
这次无意中的发现,引起了我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在校本研修中,怎样才能调动教师听课评课的积极性,怎样才能让听课评课真正促进教师的发展。这个年级组的交流活动能带给学校层面的教研活动什么样的启示?一次,我在翻阅《小学语文教师》这本杂志时,一种名为“辩课”的教研活动,吸引了我的注意。由《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主办的辩课活动与那个年级组的教研活动形式,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于是,我找来了与辩课活动有关的《小学语文教师》。读着读着,我似乎找到了一条校本研修的新途径。在经过充分借鉴、反复思考后,一份开展“辩课”活动的方案出炉了。
二、谋划:未成曲调先有情
所谓“辩课”,就是教师在备课、上课的基础上,就某一主题或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提出问题,展开辩论,以加深教学重点、难点或者热点问题的理解,真正促进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的共同提高。
我们把整个教研活动分为磨课、听课和辩课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磨课。由两位执教老师所在的年级组同学科老师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制作、集体试教等。
第二部分:听课。围绕同一辩课主题,由两位上课老师分别执教公开课。 第三部分:辩课。这一部分包括以下三个环节:①执教者谈感受。执教者交
-2-
流自己的设计思路以及上课后的感受。②备课者说缘由。由同年级组参与备课的老师讲述磨课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解决的策略、听课后的感受等。③听课者辩观点。将主题细化为若干个小话题,听课者选择一到两个小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是对执教老师的追问,可以是对评课老师相同观点的补充,也可以是对评课老师不同观点的辩论。
三、探索:百花争艳竞芬芳
在明确了“辩课”的意义、要点、流程后,从2014年春季开学起,笔者所在的海安县李堡镇中心小学就在全校范围内分学科组(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开展“辩课”活动,力求提高全校教师的参与度,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这里,仅以第二期语文教研活动为例,来谈谈我们的探索过程。整个教研活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做法是:
第一个阶段:磨课阶段。
这一期语文辩课的主题是“童话该怎么教”,围绕这一主题,X老师选择的课题是一年级的《我的爸爸真伟大》,Z老师选择的课题是四年级的《走进王尔德的童话世界》。从确定课题之后,X老师和Z老师所在的年级组全体语文教师几乎都动了起来,要么翻看自己原有的资料,要么向同事借阅资料,要么上网查找资料,然后开始集体备课,共同研读教材,共同商定思路,共同选择教法,大到整节课框架的建构,小到某个细节的处理,在大家一次又一次的讨论和交流中,教学理念逐渐凸显、教学思路逐渐明晰、教学语言逐渐精确。然后,由上课老师结合集体的建议和自己的想法设计教案、制作课件。试教时,年级组内的其他教师共同参与听课、评课活动。交流中,上课教师根据大家的建议进行再加工,反复试教,直到满意为止。
第二个阶段:上课阶段。
2014年4月9日上午,全校所有语文教师集中在五楼多功能教室,分别观摩了X老师执教的《我的爸爸真伟大》和Z老师执教的《走进王尔德的童话世界》。活动中,听课老师听得很认真,记得很详细,想得很深入,甚至上完课立即有教师交流起来。听课活动结束后,语文组的三位负责人(一位是教导处副主任、一位是大队辅导员、一位是教研组长)集中在一起,围绕“童话该怎么教”这一主题,结合两位老师课堂现场,提炼出3个辩课的子话题:①童话教学中指导学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