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

《肿瘤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医学专业选修使用)

Ⅰ 前言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恶性肿瘤已逐步成为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每年要夺去很多人的生命;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并未得到相应的控制,癌症的防治工作依然严峻。如何积极推行有效的预防措施,控制主要危险因素;如何制定常见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计划并组织实施;如何让癌症患者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来提高生存率。这除了要有设备一流、技术水平过硬的肿瘤医院,还要大力培养我们的医学生,让他们都掌握一定的肿瘤基础和临床知识。共同来完成肿瘤防治这一重任。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五官科学、临床心理学、医学检验、急救医学、医学美容、麻醉学等医学类专业(方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

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为20学时。 四 教材:《肿瘤学》讲义,自编。

Ⅱ 正文

第一章 绪论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肿瘤的基本概念和肿瘤学的发展概要,为进一步学习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奠定基础。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肿瘤的概念及肿瘤细胞的特点。掌握癌的概念,它占恶性肿瘤的比例以及癌细胞的生 物学特征。

(二)熟悉肿瘤的三级预防及肿瘤临床研究进展。 (三)了解肿瘤流行病学基础研究进展。

三 教学内容

(一)肿瘤的概念 介绍肿瘤的概念,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有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异常。介绍癌的概念,癌约占所有恶心肿瘤的90%以上。强调癌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二)肿瘤学的发展概要 介绍肿瘤诊断及治疗方面的进展,成就令人鼓舞。流行病学研究强调肿瘤的三级预防。简要介绍肿瘤基础研究进展。

第二章 肿瘤流行病学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基本概念,从而认识肿瘤流行病学的重要性。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的内容及目的,掌握干预研究及肿瘤生存率。

1

(二) 熟悉肿瘤的生存率及死亡率。

(三)了解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及肿瘤分子流行病学。

三 教学内容

(一) 概述 重点介绍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是研究肿瘤在人群中的分布,并探索肿瘤分布的要素,其目的在于识别与癌发生有关的各种因素,以便采取措施预防癌的发生。 (二) 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 实验性研究与非实验性研究。

2 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的几种重要类型。

(1) 描述性研究包括肿瘤的地理分布、肿瘤的人群间差异、时间趋势、移民研究。

(2) 分析性研究包括病例—对照研究、队例研究、干预研究。 强调干预研究在方法学上是最优越的。

3 肿瘤流行病学研究中常用的指标。 (1)发病率和死亡率。 (2)生存率。 (三)肿瘤分子流行病学 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对致癌机理的研究,发现致癌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分子流行病学一定会在肿瘤预防和机理研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章 肿瘤的病因与预防

一 教学目的

通过肿瘤病因学习,了解物理、化学及生物因素对人体在基因水平上的影响,以及癌的发生、癌的形成和癌的发展过程。学习肿瘤三级预防要领及防癌普查的重要意义。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肿瘤的基本概念。 (二)掌握肿瘤病因及分类。

(三)了解肿瘤发病机理和发生的三个阶段。 (四)掌握肿瘤三级预防的要领和措施。 (五)了解防癌普查的意义和实施。

三 教学内容

(一)肿瘤的基本概念

(二)病因分类:环境因素 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内在因素 免役功能、遗传因素、其它因素。 (三)发病机理:基因的改变,肿瘤发生的三个阶段。

(四)肿瘤的预防:病因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生存质量。 (五)防癌普查:目的 组织 实施

第四章 肿瘤诊断

一 教学目的

在学习恶性肿瘤诊断方法的基础上,认识到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病理诊断的重要性。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 (二)掌握临床诊断方法。

(三)熟悉肿瘤影像学诊断、肿瘤标志、肿瘤的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

三 教学内容

(一)概况 重点介绍肿瘤早期诊断的意义及方法,早期作出正确诊断,是每个医生的重要责任,亦为采取正确治疗获得治愈的先决条件。根据病人的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肿瘤标志及病理作出正确诊断。 (二)肿瘤诊断的原则和计划

2

1早期作出正确诊断。

2充分结合各种诊断方法,尤其是病理学诊断。 (三)肿瘤诊断的方法

1临床诊断的方法: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2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包括普通X线检查,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诊断、核磁共振显像诊断、超声诊断等。

第五章 临床肿瘤细胞学

一 教学目的

学习临床肿瘤细胞学,加深临床肿瘤细胞学在肿瘤诊断中的意义,进一步明确诊断肿瘤疾病的金标准为临床肿瘤细胞学和临床肿瘤病理学。

二 教学要求

(一) 认识临床肿瘤细胞学的概念,掌握临床肿瘤细胞学的诊断价值以及采集肿瘤细胞的方法。 (二) 熟悉正常细胞学及肿瘤细胞学。 (三) 了解临床肿瘤细胞学误诊的原因。

三 教学内容

(一) 临床肿瘤细胞学的诊断价值: 阳性率高;方法简单、方便易行;有助于确定诊断;设备简单、易于推广。

(二)肿瘤细胞采集的方法:表面刮、涂片法;深部肿瘤分泌液或摩擦涂片法;穿刺涂片法。 (三)正常细胞学:复层鳞状上皮、 柱状上皮。

(四)肿瘤细胞学:癌细胞的一般形态特征; 良性肿瘤细胞与恶性肿瘤细胞的区别;各种癌细胞的形态特征。

(五)肿瘤细胞学误诊的原因:编号错误;标本采取不当;标本不新鲜;涂片时选择不当;染色不当;细胞污染;显微镜观察不仔细;细胞学经验不足;临床病史不足。

第六章 肿瘤的放射治疗

一 教学目的

在了解放射源的种类和射线的生物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掌握影响肿瘤放射敏感性因素以及放射治疗在肿瘤临床中的应用。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两种基本照射方式。掌握影响肿瘤放射敏感性因素以及姑息性放射治疗和根治性放射治疗。

(二)熟悉放射治疗设备的种类。

(三)了解放射源的种类,了解射线的生物作用机制。

三 教学内容

概述:放射治疗的定义

(一)放射治疗的物理基础: 1 放射源的种类

扼要介绍三类放射源,强调临床上用得最多的是γ射线。 2 照射方法

介绍三类放射源以两种基本照射方式进行肿瘤治疗。讲解体外照射和近距离照射。 3 射线的质与量

指出射线的质表示该射线在物质中的穿透能力,能量高,穿透力强。 放射线的量可用放射线强度及放射剂量两种示方法。 (二)放射治疗的生物学基础: 1 放射线的生物作用机制:介绍作用机制中的直接作用及间接作用。以及癌细胞受射线照射后,造成的各种损伤,强调要给足剂量,肿瘤细胞达到致死性损伤,肿瘤才不复发。 2 影响肿瘤放射敏感性的因素

3

(1)细胞动力学与放射敏感性

强调肿瘤放射敏感性与细胞分裂的活跃性成正比。肿瘤细胞的类型是影响放射敏感性的重要因素,据敏感程度将肿瘤分成三类:放射敏感及中等敏感的肿瘤,适合用放射治疗,放射敏感性低的肿瘤,就不能单用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只能是综合治疗的一部分。 (2)氧张力与放射敏感性

肿瘤体积小,血运好,氧张力高,肿瘤细胞对放射敏感性高,疗效好,故肿瘤诊治强调三

早。

(3)肿瘤的分化程度与放射敏感性

二者成正比关系,即肿瘤分化程度越低,对放射治疗越敏感,强调分化低的肿瘤,要加化疗才能防止远处转移,提高疗效。 (三)放射治疗的设备 1 X线治疗机

现已不是主要治疗设备,主要用作辅助性加量及治疗浅表性肿瘤。 2 60治疗机

高能射线,是治疗肿瘤的主要设备之一,具有穿透力强,保护皮肤及骨组织,散射线小,经济可靠等特点。 3 直线加速器

产生的X线能量高,深度剂量高,又可产生不同能量的电子束,应用广泛,方效好,深浅肿瘤均可用加速器治疗,现已成为放射治疗肿瘤的主力设备。 4 后装治疗机

用于近距离治疗,包括腔内,组织间照射及术中置管术后照射等。 5 X刀

是立体定向的放射治疗机器,X刀适合于单发小于4cm的肿瘤。 (四)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 1 治疗方针的决定

讲述根治性放疗,姑息性放疗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 鼻咽癌的放射治疗

强调放射治疗是鼻咽癌最有效的首选治疗手段。

鼻咽癌多发生在中壮年人,总的5年生存率为34~53%,早期鼻咽癌治愈率达94%,所以确诊鼻咽癌后,应积极到有条件的单位做放射治疗。

第七章 肿瘤的化学治疗

一 教学目的

在了解肿瘤化学治疗的历史、发展概况及进展的基础上,学习肿瘤常用化疗药物的分类、作用特点、使用方法及常见毒副反应。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肿瘤化学治疗的历史、发展概况及进展。

(二)熟记常用化疗药物的名称,掌握常用化疗药物的分类、作用特点(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与非特异性药物)使用方法及常见毒副反应。

(三)熟悉化学治疗在肿瘤三大治疗手段中所起的作用、地位及联合化疗的原则。

三 教学内容

(一)肿瘤化学治疗的历史、发展概况。化学治疗临床应用的方法:“诱导化疗”、“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同期放化疗”。

(二)化疗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地位。化疗药物的两种分类方法,代表药物。 (三)抗癌药物常见毒副作用,共有的、特殊的。

(四)联合化疗的原则、毒理学基础。根治性化疗“完全杀灭”的概念。 (五)抗癌药的给药途径,静脉给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八章 肿瘤的生物治疗

4

一 教学目的

在认识肿瘤的发生和免疫缺陷有关的基础上,学习各种生物反应调节剂的作用机理,生物治疗的原则及其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生物治疗的基本概念、目的、原则。 (二)熟悉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的关系。 (三)了解生物治疗的种类。

三 教学内容

(一)重点介绍免疫治疗的新概念—生物学应答调节剂疗法(BRM)的基本含义及机理。 (二)了解生物治疗发展的三个阶段:尝试阶段、奠基阶段、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 (三)复习正常免疫及其功能,介绍肿瘤与免疫有关的临床证据:免疫缺陷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免疫机能与肿瘤发展的关系,强调恶性肿瘤是一种免疫缺陷性疾病。 (四)生物治疗的基础掌握:

1 肿瘤具有抗原性并能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是生物治疗的基础。 2 肿瘤特异性抗原的含义:只存于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TSA)。 3 肿瘤相关抗原(TAA):非肿瘤细胞所有、正常细胞也存在的抗原,只是在细胞癌变时其含量明显增加,表现出量的变化而无肿瘤的特异性。

4 机体抗癌的免疫机制: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 (五)生物治疗的目的

1 恢复和替代免疫功能。

2 防止由手术、放化疗引起的免疫抑制。 3 诱导和加强潜在性的特意性免疫。 4 调整免疫反应。 (六)生物治疗的原则

1 癌症尚未广泛传播的早期癌症患者。

2 只能作为肿瘤综合治疗的辅助手段,不能单独治疗肿瘤。 3 根据患者的免疫功能状况选用适当的生物治疗。 4 生物治疗前后查免疫指标。 (七)生物治疗种类

1 特异性生物治疗:将处理过的自体肿瘤、培养细胞制成瘤苗治疗病人。包括肿瘤疫苗、单克隆抗体。

2 非特异性生物治疗:无针对性,对多种肿瘤有抑制作用。如免疫调节剂、细胞因子等。 3 继承性生物治疗:用效应细胞治疗,如LAK细胞、TIL 细胞。 4 肿瘤化抑制因子:维甲酸、分化因子。 5 新生血管抑制。 (八)生物治疗的临床应用

1 卡介苗(BCG):主要作用机理是刺激局部防疫功能,应用最广泛。瘤内注射、膀胱腔内灌注、皮肤划痕。

2 短小棒状杆菌(CP):对网状内皮系统的刺激作用,腔内注射。 3 溶血性链球菌制剂 沙培林(OK-4.2):全面增强机体免疫活性,疗效肯定。皮下注射,腔内注射。

4 左旋咪唑:恢复细胞免疫功能。 5 干扰素(IFN):抑制病毒的繁殖,阻止病毒颗粒形成。主要是肌肉注射。 6 白细胞介素-2(IL-2):增强细胞体液免疫活性。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 7 LAK细胞(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全身、局部或腔内注射。 8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使骨髓前体细胞进入周围血,减少化疗感染率。皮下注射。

9 血小板生成因子(IL-11):直接刺激造血干细胞和巨核细胞祖细胞增殖,诱导巨核细胞成熟,增加血小板再生。 (九)生物治疗的适应症

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