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

作者:杨秀敏

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7年第12期

【摘要】本文论述教师为学生搭建智慧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点燃智慧思维,在自主中激活智慧思维,在引导中生成智慧思维,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 智慧课堂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2A-0107-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小学数学教育十大核心素养之一提了出来。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如何才能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要为学生搭建智慧课堂,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可以自主学习、快乐学习,而不是单纯地模仿与接受,不是机械化地练习,这样才能自主去观察、操作、猜想、互动,进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在快乐中点燃智慧思维

学生只有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他们的思维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否快乐,直接影响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诱发。因此,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在毫无约束的情况下尽情开动自己的大脑,进而主动调动自己的思维,点燃自身的智慧思维。但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学习的氛围不能把目标仅仅定位于学生看了情境后哈哈大笑几声就了事,而要看创设的情境与课堂所学知识是否相关联,学生能否把情境链接到新知的学习上来,对新知的学习是否有帮助。如果教师所营造的情境只能让学生兴奋一阵子,情境过后,他们又恢复到原点,课堂教学最终还是沦落到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安排练习学生做的枯燥教学之中,那么这样的情境就是无效情境。因为教师所营造的情境没有导向性,没有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来营造,除了让学生在哈哈大笑之外,学生不知道下面应该做什么。因此,教师所营造的快乐情境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学内容来安排,要让学生在情境中寻找到学习新知识的落脚点,要为学生搭建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这样,学生才能在快乐中明白后面应该解决什么问题,才能有效点燃学生的智慧思维。

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中的“平均分”时,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什么叫平均分,平均分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等。所以,在营造快乐的情境时,笔者原本想从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引入平均分,即拿一些糖果来分给几个小朋友,从每人所分得的块数不一样来引入。但笔者想到如果这样操作了,也许学生即使分得不一样,都会理所当然地接受老师的分配,这样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了。因此,笔者改变了教学策略,通过动画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式设计了熊妈妈把12块糖果分给三只小熊的3种情境图:第一种,熊大分最多,6块,熊二分4块,熊三分2块,熊三大哭;第二种熊大分6块,熊二、熊三都分3块,熊二、熊三一齐都哭了;第三种:三只小熊都分4块,他们高兴地在一起跳、一起唱。此时,笔者让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并思考后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说第一种情境中只有熊三哭了,因为他分得的糖果最少;第二种情境熊二、熊三一齐哭了,因为他们虽然分得同样多,但是还是没有熊大多;第三种情境里熊大、熊二、熊三都笑了,因为他们分到的糖果是一样多的。此时教师导入新课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在充满童趣与快乐的气氛中明白:每人分的糖果一样多,我们就叫做“平均分”。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的导入情境是结合教学内容来安排的,学生在快乐的观察与交流中,初步形成了“平均分”概念的表象,进而将这种快乐迅速带入新学内容之中,其创造性思维得以在快乐中点燃。

二、在自主探究中激活智慧思维

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课堂上积极探索、主动交流,用他们已有的数学经验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智慧思维。

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用2~6的乘法口决求商》时,教师首先出示情境图:猴妈妈把12个桃分给自己的猴宝宝们,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在出示情境图后,教师并没有直接把学生引入到用乘法口决求商上,而是放手让学生思考,并用自己的办法来探索可以分给几个小猴子。教师允许学生用小棒代替桃子,充分借助直观教具,动手分一分、摆一摆,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与思考、用心体会,找到新旧知识的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展开分析,进而得到以下几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甲是用小棒来代替桃子,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来操作。拿出12根小棒,先分3根出去,还剩9根,再分3根出去,还剩6根,再分3根出去,还剩3根,这样可以得知12个桃子可以分给4只小猴。学生乙是通过乘法的思维来分的。1只猴子分掉3个,那2只猴子就分掉2个3就是6个,3只猴子分3个3就是9个,4只猴子分4个3就是12个,所以可以分给4只猴子。学生丙是这样想的,1只猴子分3个桃子,那么多少只猴子可以分这12个桃子,就是求12里面包含有几个3,是从除法的角度来思考的,所以可以用除法来计算,12÷3=4(只)。

在上述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思维量是不可低估的,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是可以达到全方位的。有时候我们总担心学生的思维量不够,角度单一,因此在教学时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其实不然,现在的学生接触知识的渠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他们的数学思维量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如果我们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探索,那么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一定能够在自主探究中得以发散、拓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在引导中生成智慧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这里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所以,在尊重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新理念的基础上,并不是说教师不能参与学生的学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还是非常重要的,一来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行为不会产生偏差,二来还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高效进行。而智慧课堂的形成与教师的智慧引导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师要让自己的引导成为学生学习的点金石,更好地促进学生思考、探索。 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教师出示情境图(见下图)并提问:“开学了,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你们喜欢什么颜色的校服呢?”问题一出,学生纷纷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喜欢红色,有的学生说喜欢蓝色,还有的学生说喜欢黄色。“那么学校会不会根据你们的喜好来给每个学生量身定做校服呢?”教师趁机问到。学生纷纷表示每所学校的校服颜色都是统一的,所以,我们也应该统一颜色,这样,穿起来才会有整体感。“如果你是校长,你该怎么做呢?”学生回答到:可以先做一个统计,看看喜欢哪一种颜色的学生最多,那么我们的校服就应该做成这种颜色;也可以从美观的角度出发,在一件校服上做上几种颜色。问题就这样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中得以解决。

总之,教师要为学生搭建智慧课堂,为学生营造乐学的氛围,在自主与引导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促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 (责编 林 剑)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