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全)

二、南戏由流行于南北宋之交宫廷和民间的杂剧、唱赚、词、歌舞戏、南方民间乐曲等综合发展而来

三、体制:在剧本结构体制上,一部剧本往往十多出或几十出;在音乐体制上,一出用多宫调的曲子组成多套曲,上场的各种角色皆可司唱,多用南曲,也杂用北曲,称“南北合套”;在角色体制上,以生(男主角)、旦(女主角)为主,还有净、末、丑、外、贴等角色。

第二节 《琵琶记》

一、作者:高明的生平

二、取材于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 三、艺术成就 :

1. 人物塑造具有典型性:赵五娘;蔡伯喈

2. 结构布局上成功地运用了双线并进、交错映照的手法。 3. 善于兼用通俗的口语和秀雅的文语来抒情写物。 4. 人物的伦理化与复杂性。

《琵琶记》在艺术上的成就,大大提高了南戏的文学品位,使南戏的创作进入了繁盛的阶段,被称为“南戏之祖”

精读作品篇目:《琵琶纪》

第六章 元代散曲

课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把握散曲的产生,以及与词的区别,了解散曲的美学价值,尤其是它朴俗取向。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与体制

一、散曲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的新的诗歌样式。 二、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三、体制:在结构形式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伸缩性,可以增句、减句、拆句、并句,亦可增字、减字等;在音韵上每首一韵到底;在语言上,较为口语化,可以大量运用衬字

与传统的抒情文学样式比较,散曲刻有较多的俗文学的印记,代表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第二节 前期散曲作家

76

金、元散曲的创作大略可以仁宗延祐元年( 1314 )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散曲的繁荣期,后期是散曲的变异期。

一、 二、

关汉卿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马致远:贡献最大,成就最高。他扩大了散曲的题材领域,提高了散曲的艺术

意境,代表作《天净沙·秋思》前期的散曲作品,既保留了民间文艺通俗质朴、平易自然的意趣,又溶汇了文人独特的情感和才华,从而大大提高了散曲的艺术境界。

第三节 后期散曲作家

元仁宗延祐( 1314-1320 )年间以后,是散曲的变异期。变异期散曲出现了诗词化、规范化的倾向,风格趋于雅正典丽。

一、张可久, 是变异期散曲创作的典范。 代表作有《醉太平·无题》、《沉醉东风·秋夜旅思》

二、乔吉,创作雅俗并用,别具韵味。《中吕·满庭芳》(渔父词)

明人李开先将乔吉与张可久相提并论,称为“曲中李杜”,后期创作中心南移,风格典雅工丽,丧失前期本色之美。元代前期南北诗人同时标举“宗唐得古”的旗帜,复古诗风逐渐兴起并形成潮流。从此以后,宗唐得古成为有元一代的诗坛风气。

精读作品篇目: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第七章 元代诗文

课时:1

第一节 前期诗文作家

一、王恽 :论诗提倡宗唐,尤其推崇平淡温醇的王、孟诗风;文章学韩愈、欧阳修,尤受元好问影响,如《烈妇胡氏传》。

二、姚燧:元前期盛世之音的代表,以散文见称

三、刘因:论诗提倡风骨,标榜沉郁悲壮和清刚劲健之气,词作“寓骚雅于冲夷,足秾郁于平淡”,亦有特色。文章佳作,有《孝子田君墓表》、《辋川图记》等。

第二节 后期诗文作家

萨都剌:元代最有成就和影响的诗人之一,诗风清丽俊逸,亦时有豪放之作。代表作有《过居庸关》、《早发黄河即事》、《上京即事》等。

他的宫词和艳情乐府,在元代诗歌中也别具一格。词作佳品有《念奴娇·登石头城》、《满江红·金陵怀古》。

明代诗、文尽管有所创新,但总体成就逊于前代,也逊于同时代的散曲。

77

元代文学参考书目:

李修生《元杂剧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6 。 么书仪:《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 王季思主编:《中国古典十大悲剧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 王季思主编:《中国古典十大喜剧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 臧懋循编、隋树森校:《元曲选》,北京:中华书局, 1979 。 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北京:中华书局, 1980 。

李汉秋、袁有芬:《关汉卿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 张人和:《〈西厢记〉论证》,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 侯百朋:《琵琶记资料汇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9 。 王季思等:《元散曲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1 。

明代文学教案

教学时数: 18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明代文学,特别是长篇小说的创作状况,加强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增强分析叙事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阅读古代的叙事文学作品,认识明代文学流派的斗争情况,加深对一些作家作品的理解。

课程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配套教材: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 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作品选》

绪 论

课时:1 一、

明代社会及思想文化的特点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出现。明代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 二、 明代的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在理学和八股文的禁锢之下,诗文方面“台阁体”泛滥。王守仁“心学”的出现,带动了明代儒学的复兴。“前七子”倡言复古运动。

78

明后期,泰州学派和李贽形成一股进步文学思潮:主张文学要表现真性情的“童心说”。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假文学。

三、 明代文学的分期及特点

明前期文学的著名作品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由元入明的作家宋濂、刘基。小说发展最为突出,出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

明后期在进步文学思潮的影响下,文学出现繁荣的局面。戏曲、小说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代 ,明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在小说和戏剧。

第一章 《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小说

课时:3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通俗文学性质,了解古代小说人物塑造的类型化特征,认识《三国演义》早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价值影响。

第一节 作者、成书与版本

一、 二、

作者:罗贯中

成书:继承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补注的史料,又吸收民间传说和杂剧、话

本的故事,颇富创意地编写出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

版本:清代毛纶、毛宗冈父子的版本最为流行

这部小说是在长期群众传说与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由作家加工而最终完成的,属于“世代累积”型小说。

第二节 思想倾向及人物形象

一、

倾向:拥刘反曹;三国关系主要为魏蜀关系。作者将刘备蜀汉集团的兴衰作为

作品的主要线索。

二、

人物: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

刘备:图解儒家政治伦理文化的文学典型,仁民爱物的集中体现。

诸葛亮:悲剧精神与文人品性,智慧的化身与多元的文化品格,“有志图王者”的间接体现。

关羽:义的化身,勇的象征,文与武的结合。 张飞:力的标志,市民“义”的再现。

曹操:多元、多重人生品格与追求的结合,美与丑、正与邪的结合。

第三节 艺术成就和影响

一、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特点

79

二、成功塑造了历史生活中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三、 四、 五、

宏伟壮阔的艺术结构。

吸收了传记文学和说唱文学的语言。

总结提炼古代战争的描写艺术:陆战、水战、山地战的不同手笔,宏大场景与

局部特写的巧妙结合;人物描写与战争进程的巧妙结合;环境特征与战术运用的巧妙结合;外交策略与战争发展的巧妙结合。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是以后一切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作品,取得了将历史性与艺术性统一起来的巨大成功。

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

课时:3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水浒传》成书过程,比较《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不同,认识《水浒传》塑造人物形象所取得的成就。

第一节 作者、成书与版本

一、 二、 三、

编著者是施耐庵和罗贯中。

取材《宋史》及其他历史资料中关于宋江等人起义的故事 版本:分为简本与繁本

《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一样,都属于 “世代累积”型小说。 第二节 “官逼民反”的内容和“忠义”思想

一、内容:《水浒传》广泛而深刻地描述了封建统治阶级中贪官污吏的种种恶行,再现出“乱自上作”和“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三、

思想:作者怀着强烈悲愤的心情,写出了英雄们的不幸和现实的黑暗。

梁山英雄们的悲剧,是封建时代中善与美被毁灭的悲剧,全书沉郁悲壮。

第三节 宋江形象

宋江是《水浒传》的核心人物形象,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和体现着深刻历史悲剧精神的形象。 宋江走上聚义梁山的道路,是经历了艰难的过程的。 宋江的性格是复杂的,他的一生所作所为及其不幸结局,充满着历史悲剧精神。他的忠君保国行为并没有改变他被害身亡的悲剧命运。 宋江在血与火的交锋中表现出的动摇和妥协,深刻说明封建时代被压迫的阶级在本质上还不是一个自觉的阶级。

第四节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8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