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全)

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一、 二、 三、 四、

精读作品篇目:后羿射日(《淮南子·本经训》)、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鲧禹治水(《山海经·海内经》)、黄帝征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

阅读作品篇目:精卫填海(《山海经·北山经》)、夸父逐日(《山海经·大荒北经》)、刑天断首(《山海经·海外西经》)、共工触山(《淮南子·天文训》)

备注:1、将中国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作一对比,找出其异同。

2、将佛学中的神话与中国神话作一对比,找出其异同,进而认识两种文化的不同心理、地域基础,进一步探讨中国文化的渊源。

第二章 诗 经

课时:16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重点学习《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掌握《诗经》在后世的流传情况及不同时代对《诗经》的不同解释,从发展的角度看诗义的变迁。

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一、《诗经》释名。

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

三、《诗经》的收集和编订。对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的评介。 四、《诗经》的构成、分类及风、雅、颂的含义。 五、《诗经》作品产生的年代和地域。 六、《诗经》的作者。

七、《诗经》的流传。鲁、齐、韩、毛四家诗。“今文”诗与“古文”诗。

6

神话历史化。 神话发展为仙话。 神话作为文学的素材。 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辑录了春秋中叶以前的诗歌305篇,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先秦时代称“诗”或“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称为“三百篇”。

《诗经》是周王朝乐官,在王官行人采诗和公卿列士献诗基础上搜集、整理,编选而成,各篇都是合乐的。

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全书分风、雅、颂三大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共160篇。风诗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其创作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主,远及长江、汉水流域。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是西周时期的作品,鲁颂4篇是春秋前期鲁国的作品,商颂5篇,有人说是商代作品,多数人认为是春秋前期宋国人写的宗庙乐章。颂多是颂德之作,主要产生在王都,作者多是上层人物。

《诗经》早在春秋时期已广泛流传。当时士大夫常在外交场合以“断章取义”的方式“赋《诗》言志。”儒、墨等学派把它作为授徒讲习的教科书。到了汉初,出现了齐、鲁、韩、毛四家诗。齐、鲁、韩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齐诗》亡于三国时,《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宋。《毛诗》为毛亨、毛苌所传,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后由东汉著名经师郑玄作《笺》、唐孔颖达作《正义》,历代研习者甚多,故得以流传至今。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一、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中。

二、颂赞诗:分布较广,大部分集中在二“雅”中。

《诗经》中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的庙堂及宫廷乐歌多属此类,在三《颂》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有的颂帝王歌天命,如赞美天道深远、文王德行纯美遗惠子孙的《周颂·维天之命》。有的颂战功扬王威,如《商颂·殷武》歌颂殷高宗武力讨伐荆楚大获全胜的赫赫武功,赞美殷武受命中兴、天下畏服的伟大功绩。《大雅·江汉》赞美周宣王大臣召虎(召穆公)平淮夷之乱,战果辉煌,立功受赏。这类作品大都讴歌战争胜利,赞美将领功绩,主旨仍在宣扬帝王威德。还有一些颂宴饮赞嘉宾之作,实亦颂歌之一支。如《小雅·鹿鸣》、《小雅·南有嘉鱼》等。此类诗歌直露地反映王公贵族恣意享乐的生活,具有一定认识意义。 <

>>闁诲繒鍋炲ú鏍閹达箑绀傞柕濠忛檮閻庯拷<<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