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基质量控制

1 目的 对培养基的质量进行控制,确保培养基的质量能够提供满意的检测结果。 2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需要的培养基的验收、配制、储存和使用。 3 职责 3.1 质量部负责收集培养基供应商的资质资料并组织评审; 3.2 质量部组织培养基的验收,实验室协助;

3.3 检测员负责培养基配制、储存、使用等过程的质量控制。 4 程序 4.1 供应商的选择

质量部应收集培养基供应商提供的资质材料并进行评审,资质材料包括培养基独立成分、添加成分名称及产品批号、培养基使用前的PH值、储藏信息和有效期、性能评价和所有的测试菌株、技术数据清单、质控证书、必要的安全/危害数据等。 4.2 培养基的验收

质量部组织对培养基的验收工作,实验室协助验收,验收的相关的内容为:培养基的名称和批号、接收日期、有效期、包装及其完整性等。质量部验收完毕填写《材料验收单》。 4.3 培养基的储存

应严格按照供应商提供的贮存条件、有效期进行培养基的保存。实验室应保存有效的培养基清单,对于启用的培养基应标注开封日期,定期检查容器密闭性。 4.4 实验室培养基的制备

4.4.1 在使用脱水培养基和其他含有有害物质(如胆盐或其他选择剂)的成分时,应遵守实验室规范和生产厂商提供的使用说明。

4.4.2 使用商品化培养基,制备时应严格按照厂商提供的使用说明配制,如质量、体积、PH、制备条件、灭菌条件和操作步骤等。

4.4.3 配制培养基应使用蒸馏水或相同质量的水,以排除测试条件下抑制或影响

微生物生长的物质。

4.4.4 称量所需要的脱水培养基于玻璃容器中,先加入少量的水充分混合,然后加入水至所需的量。 4.4.5 培养基和试剂的灭菌

通常采用高压湿热灭菌法,有些试剂则不需要灭菌,可直接使用(参见相关标准或供应商使用说明)。 4.4.6 记录与监测

培养基配制时应在《培养基配制记录表》上记录培养基名称、配制日期、配制人、成分含量、制造商、批号、数量、无菌措施等,并对培养基进行监测,尤其要对色泽、灭菌效果和均匀度等指标进行监测。 4.5 培养基的使用 4.5.1 琼脂培养基的融化

将培养基放到沸水中融化,再放入47±2℃的恒温水浴锅中保温,直至使用。融化后的培养基应尽快使用,放置时间一般不应超过4h。 4.5.2 添加成分的加入

对热不稳定的添加成分应在培养基冷却至47±2℃时再加入,灭菌的添加成分应先放置到室温,避免冷的液体造成琼脂凝结或形成片状物,缓慢充分混匀后分装到待用的容器中。 4.5.3 平板的制备和储存

倾注融化的培养基到平皿中,使之在平皿中形成一个至少2mm厚的琼脂层。凝固后的培养基应立即使用或者存放于4-6℃环境下的密封袋中,最多存放一周或按照厂商提供的标准执行。平皿的标识应包括名称、制备日期或有效期。 4.5.4 培养

培养时每垛最多堆放6个平板,平板间要留有空隙,液体培养基温度与培养箱温度达到一致取决于很多因数,如体积、内容物量、容器类型、培养类型等。 4.5.5 培养基的弃置

所有污染和未使用的培养基应经高压湿热灭菌后按相关规定弃置,做好三废处理记录

4.6 质量控制

4.6.1 培养基及其添加成分的质量控制

4.6.1.1 新购置的培养基一般为脱水的粉末或颗粒状,保存在密闭的容器中,用于菌种选择或鉴定的添加成分通常为冻干物或液体;

4.6.1.2 对于新开封的脱水培养基,应对其质量进行检查,通过粉末的流动性、均匀性、结块情况和色泽变化等判断脱水培养基的质量变化,若发现培养基受潮或物理状态发生明显的改变则不应再使用;

4.6.1.3 对于商品化培养基,基础培养基应在4℃冰箱中保存不超过3个月,或在室温下保存不超过1个月,以保证其成分不会改变,不稳定的选择性物质和其他添加成分应即配即用,对发生化学反应或含有不稳定成分的固体培养基也应即配即用,不可二次融化。 4.6.2 物理指标控制

观察培养基琼脂层的厚度、色泽、透明度、凝固稳定性、稠度和湿度和否存在肉眼可见的杂质。当培养基出现脱水、杂质沉淀等现象时,应禁止使用。 4.6.3 微生物指标控制

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是否有微生物生长。从每批制备好的培养基中选取部分培养基进行污染测试,将培养基于合适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观察有无菌落生长,若发现微生物污染,则禁止使用该批培养基,并对已投入使用的培养基的检测结果重新评估。验收结果记录到《培养基验收记录》。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