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网络环境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的研究

作者:张海菡

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4年第08期

【摘要】众所周知,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使学生接触更多知识,掌握更多信息,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身心有不良影响。例如网上各种虚假信息、色情暴力信息等严重威胁了学生的成长。这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心灵的威胁上。因此,如何利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污染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 ; 学生心理 ; 健康教育 ;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342-01 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依照专家估计,网络信息中47%的非学术信息与情色信息有关;网络上还可以下载观看带有色情或暴力内容的影片和文字。由于学生的抵制力比较弱,很容易被负面信息所影响。主要体现在:(1)学生很容易受网络聊天的影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进行“网恋”。(2)学生受到网络游戏的影响,无法把持自己,甚至出现逃课退学等现象。(3)学生很容易受到网络色情信息的影响,他们往往缺乏辨别能力,很有可能影响终生幸福。

根据上述分析得出,网络不良信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很大,这些心灵上的影响可能也会驱使青少年其他不良行为,也即是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也会以其他形式出现。 二、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网络是学生获取多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这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所以绝对禁止他们上网是不现实的,应该积极采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减少负面影响。 1.引导学生科学上网

如果家长与学校如果只是片面的禁止上网,很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学生的自主辨别能力较弱,所以家长与学校应该努力引导他们科学上网。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提高教师、家长的网络能力

教师和家长为了引导学生科学上网,首先自身要具备过硬的网络知识。只有如此,才能够在指导他们学习上网的同时引导他们科学上网,成为学生网络生活的引导者。目前一般教师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家长的网络能力素质不高,据调查,只有不到30%的教师和家长中能够时常接触网络,而具备相关知识的教师和家长不足10%。多数教师和家长不了解网上聊天、网络游戏,更不懂电脑加密等高级技术。甚至有的家长毫不了解电脑,孩子上网学习还是游戏都不清楚。由于教师和家长对网络的不了解,常常无法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上网,也无法对其进行网络教育,所以为了能够引导学生科学上网,教师和家长必须努力学习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网络能力。 (2)提高学生抵制能力,引导学生科学上网

受网络影响而形成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如认知怠惰、人格障碍灯)已经屡见不鲜,学校必须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工作。首先学校应该了解学生的具体网络行为以及发生问题的具体原因,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让学生重新对现实世界产生兴趣,尽快脱离虚拟世界。同时要对学生开展关于青春期的教育讲座,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提高其抵制能力。 (3)提高学生抗干扰能力,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学校可以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了解网络的两面性,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网络,正确使用网络并且能够在网络中保护自我。比如:不随便与陌生网友见面,不在网络上对他人公布个人信息,不与陌生人交换照片视频等。通过这些宣传提高学生危险识别和自我保护意识。 2.构建良好网络空间,丰富学生学习生活

一味的禁止只会适得其反,学校应该向学生开放网络,首先要建立检测机制,有效管理学校网络,通过监测不良信息和及时消除不良信息,最大程度防止不良信息侵害学生。同时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的平台发布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信息与课程,多方位培养学生。同时学校应该通过开展丰富的学生活动控制学生的上网时间,让他们把一些精力放在集体活动和协作学习中。此外,邀请这方面专家定期为学生举办网络心理健康辅导,提高他们的网络心理素质。 3.讲究引导策略,合理引导学生

教师和家长首先可以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认识到沉迷网络的危害性;然后使学生学会有节制的使用网络,不会沉迷于网络;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远离网络,放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学会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教师、家长和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使用以下策略: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网络的两面性使其在为学生提供多方面信息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不良的心理健康影响,削弱了学生的情商,妨碍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和家长在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一定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不是对他们进行死板的“说教”,而是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引导”,在他们不产生逆反心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进行体系化引导方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及时性和有效性,针对此,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快速传播性,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目前一个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不可或缺,实现网上网下的信息沟通,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资源的共享,形成一个全面的心理教育模式,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可以在其中进行自我学习。同时,建立更加有体系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使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更快发展。

(3)培养学生网络完整人格

培养学生的“网络完整人格”是迫切的问题,这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其包括培养学生的网络辨别力、网络自律性和主体发展性,完善学生对网络的全面认知,塑造学生现代化的网络完整人格。学生大多是因为性格因素而沉迷于网络色情信息、网上聊天和游戏,有的甚至不能自拔。心理专家认为:在虚拟世界中进行网络聊天和游戏是学生心理不成熟、人格不健全的表现,他们在现实世界中可能无法实现自己的想法,总是被压抑和打击。他们逐渐将这种欲望转移到虚拟世界中,在这里他们可以实现自己的各种幻想,得到极大地心理满足,不肯回归到现实世界中,形成人格缺陷。因此,能够正确认识虚拟世界,理解现实和虚拟的差异,抵制虚拟世界的不良信息,正确对待现实和虚拟的差异;在发生心理障碍无法做出正确选择时能够及时寻求帮助;在适当地时间合理地上网,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等是学生使用网络的基础,也即是网络完整人格是学生能够健康上网的基础。

网络发展至时日,回避已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有科学引导学生使用网络,使他们认识到网络的两面性,在学习的同时能够正确辨别不良信息,提高自身的抵制能力和调节能力。明确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异,以防陷入其中不可自拔。提高学生自律水平,使学生遵守网络规则,用理性思维看待网络,科学的使用网络。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发挥网络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巧玲. 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D].中南大学,2012.

[2]崔俊红. 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与网络心理咨询[D].南昌航空大学,201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