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 说课稿

《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

江滨农场学校:王虹霞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龚自珍的诗句,写出了革命者血洒疆场,无怨无悔的气概。更写出了毛主席博大的情怀,再现了主席具有的普通人的情感和一代伟大宽广的胸襟。我要说课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略读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 (一)析教材

一、说教材

这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前两篇课文是从毛泽东作为一个诗人和新中国的缔造者的角度展示了他一代伟人的风采,本文则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二、学情分析

尽管在选编课文的时候已经对故事进行了处理,使文章更加通俗化,孩子们完全可以读得通,读得懂。但是,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要真正透过文字来看清人物的性格特点,清清楚楚地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如果不帮助孩子通过此关,孩子的阅读就仅仅只是停留在较浅层面,兴趣也会随之降低,这就无法达到教材的编写意图,弘扬民族文化。

三、说双标双表: 教学目标:

1、在自学交流中认识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殉职、眷恋、踌躇、黯然”等词语的意思。

2、自主阅读课文,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了解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

3、在学习中感受他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和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学习目标:

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了自学能力,而且学生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也知道了如何概括学习目标,我让学生通过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各学生共同提炼出学习目标:

1、我会读:本课的8个生字,6个词语。 2、我了解:课文大意。

3、我感受:自己深受感动或特别喜欢的部分和同学交流。

确定的双向细目表如下: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由于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走近毛泽东,让学生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但是由于受到年龄和经历的限制,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所以“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了解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确定了如下的学习方法:

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不越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写写等学习方法。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议、写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掌握写人方法,在反复朗读中进入文中情景。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二)说流程

一、情境导入,交流主席资料

通过这一组前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主席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学习课文前谈毛泽东是一个怎样的人? 主席伟人的形象早已根植学生心中,为课文的学习做了情感铺垫,进而引出课题。学生尚未走进课文,情感已被调动起来。

二、披文入情,领略伟人风采

在小组交流生字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后,让学生围绕问题“课文中哪些地方打动了你?”进行自主朗读,然后根据学生的汇报我顺学而教,随疑而导,相机出示重点段落,适时补充毛岸英的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感悟。采用对话与交流的方式,通过师生的互相交流碰撞、相互启迪,让学生采取多元的方式品读这些句子,让句子中的内涵留在学生的心田,使伟人形象屹立在学生心中

这样的设计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在学生自主感悟

合作交流中,抓住重点词句,采用对话与交流的方式,通过师生的互相交流碰撞、相互启迪,让学生采取多元的方式品读这些句子,从而感受到,毛泽东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的父亲形象,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三、练笔拓展,走进主席生活

毛主席尽管很渴望见儿子的最后一面,但还是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留在朝鲜,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诗句,这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是文章主题的高潮和升华, 在理解和诵读这十二个大字后,让学生想象主席在泪湿枕巾前夜晚的情感波澜,尽量用上 动作、神态、心理、语言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在课文留白处设计一个写作练习,促使学生把本课的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应用起来。学以致用,而非“纸上谈兵”,这样更能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而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主席当时的矛盾、痛苦的心理,是活化毛主席在他们心中的伟大形象。

(三)实效课堂说效果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我做到了有层次,有梯度,从第一次自学后的课文大意的填空检测,到课中的反问改陈述句的训练及省略号的补白,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及心理到时课末的写话训练,做到了以加强语言训练为追求,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把自己从语言文字中体验到的并尝试运用,让语文成为“生活的语文”。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