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此情可待成追忆 项脊轩志试题 苏教版必修5

经典教育

项脊轩志

一、基础夯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周:围绕 .B.比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 .C.瞻顾遗迹,如在昨日 顾:回顾 .D.其制稍异于前 制:制度 .

解析:D 制:规制,格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B.C.D.

解析:A A项,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B项,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介词,用。C项,介词,在;介词,与,跟。D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前辟四窗 .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解析:B 名词作动词,A、C、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室仅方丈 ..B.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C.往往而是 ..D.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解析:D “狼狈”指困顿窘迫的样子,古今意义相同。A项,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或道观中住持的居室,借指寺院或道观的住持。B项,古义,不离开;今义,不到(某个地方)。C项,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某种情况经常出现。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其制稍异于前 B.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解析:B B项,判断句。其他三项是状语后置句(即介词结构后置句)。 6.下列对课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经典讲点(一)

经典教育

A.本文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母亲、妻子的轶事,或直抒胸臆,将“悲”“喜”之情交织在一起,深化了全文的主题。

B.文末关于“妻死”“室坏”的叙写,揭示了封建士大夫家庭走向没落的必然趋势,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C.本文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形神兼备。

D.第二段文字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全段采用即事抒情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解析:B 文中无此信息,属无中生有。 7.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先大母”指祖母,“先妣”指过世的母亲。

B.“束发”即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代指成童之年。 C.“象笏”,象牙手板。古代大臣上朝皆持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

D.“归”指女子出嫁。“归宁”是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来归”是从夫家方面说女子出嫁到夫家。 解析:A “先大母”指去世的祖母。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译文: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译文:

答案:(1)我又在庭院里夹杂种植兰花、桂树、竹子,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关键点:状语后置句“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栏楯”“胜”)

(2)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离,总共变动了两次。(关键点:两处“为”,“已”“凡”“再”) 9.名句默写。

(1)项脊轩内外经过修整已焕然一新,作者在此读书学习十分惬意的句子是:“ , , , 。”

(2)晚上,描写项脊轩周围景色宜人的句子是:“ ,

, , , 。 ” 答案:(1)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 万籁有声

(2)三五之夜 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归有光传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

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大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 如此。

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 归胡。

(节选自《明史·归有光传》)

经典讲点(一)

经典教育

【注】①春官:即六部之一的礼部,礼部在春天主持进士考试。②刺刺:多言的样子。③击断:争执。④制举义:特种经学研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B.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 归胡

C.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D.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 归胡

解析:C 解答时,要把握句子大意,根据词性及其作用,结合排除法来寻找正确答案。根据注释④可知,“制举义”后应断开,可排除B、D。再比较A、C,“大家”此处指著名的专家,在句中做宾语,“后”指后来,时间名词,故两者之间断开。

11.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女二十左右的年纪。

B.“三史”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C.“乡试”是指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D.“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也有协办大学士,明清时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

解析:A “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通晓了“五经”“三史”等书,嘉靖十九年考取举人后又考了八次都没有中进士,便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边读书边讲学。

B.归有光任长兴知县时,一意按自己的见解处事,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后来把他调作顺德通判,专管马政,实际上是贬谪。

C.王世贞为文坛盟主,尽管归有光曾公开攻击他,把他看作徒有虚名的人。可王世贞还是推崇归有光,称赞他:“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

D.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世人将归、胡并称。

解析:C “攻击他”“徒有虚名”等词与文章的内容不符,“推崇归有光”也是后来的事。这里是借王世贞来反衬归有光的才华。

1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大仆丞。

译文: (2)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

译文:

答案:(1)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了解归有光有才,引荐他做南京大仆丞。(关键点:“雅”“引”) (2)王世贞心里很不痛快,但以后也从内心对归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关键点:“大憾”“心折”)

参考译文: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属江苏)人。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五经”“三史”等书全已通晓,拜同乡魏校作老师。嘉靖十九年(1540)考取举人,以后考了八次进士都没有考中。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边读书边讲学。学生常达几百人,都称他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才考取进士,授官长兴(今浙江湖州)知县。他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来进行治理。每次审理案件,把妇女儿童领到案前,他满口江苏口音,断完案,把人遣归,不写判决书。上级的

经典讲点(一)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