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人的本质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卢桂梅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8期
摘 要:在马克思经典文本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性论,指出人是现实的人,实践的人,社会关系中的人,进而提出实现人发展的途径以及目标。要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就需提高个人自身的精神素质涵养,投身到社会建设发展的实践当中。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性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利益观,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样才能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本质;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047-02
从经典出发,解读马克思经典著作关于人的本质的深刻剖析,探索人的本质及其当代价值,寻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契合点,有利于推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促进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
一、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文本解读
(一)人是现实的人。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1]。费尔巴哈只是从自然共性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类”,忽视了人现实本质,即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现实社会之中,与现实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不是抽象的、孤立的存在。马克思在《提纲》的第六章就对此进行了批判并指出要从社会属性去寻找人的共同属性。马克思进而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首先,单个形式的个人无法在世界上存在,人类就是每个个体的集合体,在集合体的每个人都具有人类这个“类”的共同本质。此外,单个人不是抽象存在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所谓“现实性”就是要从现实的日常生活中的人出发,从现实的人及其生活的环境以及人自身处在的社会关系中出发。认识现实的人,就是要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出发,从生活中的各种现实条件来探索人的本质。因此,马克思理解人的本质首先是从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人出发。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时代,要把人放在具体的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考察,从每个人所处的现实的环境出发。
(二)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费尔巴哈简单地把人和人之间自然形成的感性的、独立的、抽象的关系认为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因此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更进一步解析,这种解析是基于人们共同从事的“感性活动”。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即人把自己认识自然的本质给了宗教,当宗教具有了人的本质后,就反过来成为统治人、支配人的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其实,宗教本身也是由人组成社会后才有的。由于物质生产的社会化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成为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随着人的发展逐渐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又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相关,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与周围的人形成的社会关系也不相同。所以个体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不是单一的,个人也就在这些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中承担着多元的角色。人除了是自然中的人,更是社会中的人,人只有在社会中才得以存在。此外,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在社会中所构建起来的社会关系。社会也是人组成的社会,这种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
(三)人是实践的人。既然人是现实中的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那么联系人与现实社会的实践也构成了人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缺点是没有从现实、主体和实践去理解对象,而是把对象客体化、直观化。因此,要全面理解人的本质,就需从实践中去解读。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创造了人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东西,包括人类的衣食住行的材料。人类生存下来的第一个实践活动就是进行生产,根据人们所需生产生活的资料。人们不仅由于实践而得以生存,得以成为社会人,更是由于实践而创造与人有关的其他人的生活,使其他人也得到生活所需资料。要区别的是实践活动并不等同于人的活动,只是只有人类才在活动中以实践作为形式开展生产,但是,离开实践活动人也无法生存下去。其次,实践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由于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离不开生产实践,在实践中需要与周围的条件相联系,与周围的人相联系,在这种由实践形成的联系中,人与人之间会组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因此,作为实践主体的人,通过生产实践,使人成为人,成为自然的主人,成为社会的主体。 二、从人自身出发实现人的本质的途径
(一)提高自身涵养,丰富自身精神。为了更好地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人,使人的本质为人服务。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精神状况。教育是提高素质的必经途径:“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随着社会的进步,对社会中的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每个人的自身教育程度要高,知识储备要充足。所以从每个人的自身做起,通过接受教育,把教育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提高自身的素质涵养、道德水平,在社会发展建设过程中成为一名优秀的能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的人。在自身与他人的和谐发展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的精神文明也应跟上步伐,用丰富的知识去改造社会,用高贵的精神影响社会中的人。
(二)投身社会实践,参与人际交往。实践是人自身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来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创造人类本身。人通过实践这一过程使自在之物转化为自我之物,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活动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丰富了人的本质内涵。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活动,在平凡的岗位上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把个人梦想变成现实,为实现中国梦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出一份贡献。同时要回到现实生活,与现实中的人交往。全球化的到来,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往方式由单一变为多元,人与人交往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往,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虚拟交往。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主动与人联系交往,是人实现其本质的必要途径。 三、关于人的本质解读的当代价值
(一)从人的社会关系出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马克思认为,人的价值和人的本质有密切联系,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所以人的价值就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人的社会关系当中,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人的价值的本质是以人与人之间的贡献与享用的关系作为实际内容的。人的价值分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对应的内容也不一样。个人想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就需通过对他人以及社会作出相应的贡献,因为贡献是索取、享用的前提。所以,在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要实现个人自身的价值,除了要正确处理好与他人、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要在索取满足自身需要的成果后积极贡献于他人、社会、国家。
(二)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利益观与价值观紧密相连,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利益观又决定价值观,什么样的利益观支配什么样的价值观”[4]。马克思认为,对人的本质要从其现实性和社会关系上理解,所以马克思的利益观也应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理解,利益的本质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人们为了满足需求,实现自身的利益,一方面要赢得生存条件,另一方面在社会交往中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改造人与社会的关系,使其向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某些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倾向。由于人们追逐利益的动机不一样,就会引起摩擦,均衡的利益格局发生裂变,影响社会的和谐。要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的根本利益必须是一致性,这就要求我们协调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这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所以,正确的利益观要求人们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立脚点,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为的是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三)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全球和平交往。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性论,强调人的社会关系的属性。人不是单个的人,而是社会关系中的人。由人组成的人类社会也是共生的,是在共生关系中存在和发展的。人是在共生关系中才成为社会人的,才意识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人[5]。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人类要结成命运共同体,任何国家、任务组织、任何行为体的个体性发展就要考虑国际社会的整体性,考虑如何与他者共生。在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的今天,人类更应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充满联系的世界中和谐共生,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伙伴关系,推动各个国家和平交往,实现互利共赢。 (四)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提纲》中,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实现了哲学立脚点的转变——“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6]。马克思正是看到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以个人私利为基础的财产占有逻辑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才提出了“新世界观立脚点转变”的思想。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人类发展的方向就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个整体全面的发展。但是由于人是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条件下的,其实践活动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因此人的本质的全面解放和实现就会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