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谖客孟尝君》教案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文记叙冯谖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而进行的种种政治外交活动(焚券市义,谋复相位,在薛建立宗庙),表现冯谖的政治识见和多方面的才能,反映出齐国统治集团内部和齐、魏等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冯谖善于利用矛盾以解决矛盾。他为孟尝君出谋划策,是基于士为知己者用的观念。他为孟尝君焚券市义,说明他认识到争取民心对巩固贵族统治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这是当时颇为流行的民本思想的反映。就这一点说,冯谖可算是策士中的佼佼者。他游说梁惠王,口上说如果梁迎孟尝君,将使梁“富而兵强”,实际却是为了使孟尝君能在齐恢复相 位。这种权谋欺诈的作法,又反映出冯谖具有当时策士的共同特点。 2、说教学目标:
①、引导学生理解全文记叙情节时前后连贯、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曲折缜密的
特点。
②、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欲扬先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的特
点。
③、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3、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欲扬先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的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说教法
主要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激《战国策》,采用教师串讲和学生诵读相结合的办法
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战国时期各国盛行养士之风,在贵族们的众多食客中,不乏智能之士,他们的政治见解和办事才能,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若干影响,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养士、用士的社会风貌。 土―――知识分子阶层的通称,大有得一土而得天下,失一土而失天下的态势。士成为社会上一种特殊势力。最著名的养士者如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以上号称战国四公子),秦国吕不韦等,都广招门客至数千人,极力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本篇所记,就是孟尝君礼待食客冯谖,冯谖知恩报答,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奔走效劳,使孟尝君既获美名,又得实益的故事。
二、介绍作品及作者
1、《战国策》是辑录战国时期谋臣策士谋划或辞说的著作。或称《国策》 《国事》、《短长》、《事语》、《长书》及《修书》等,西汉刘向编纂。属国别体,全书分十二国策,不但是一部史书,还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
《战国策》是以国分类,各自成策。计分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
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每策若干篇,每篇若干章,共486章。记春秋末至秦,凡245年史事。从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开始,到秦二世继位为止,各国的政治、军事、处交情况都得到反映,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2、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 3、介绍背景:(略,见导入) 三、、疏通文章,讲解重点词句。
1、属:通“嘱” 客 食 顷 比 揭 习 计会 贵 署 怪 尝 谢 市 矫命 赐 窃计 厩 拊 贾 期年 反 驷 就 2、重点讲解下列句子: ①左右以君贱之也 ②左右以告
③使人给其以食用
④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⑤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⑥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四、文章的结构
《冯谖客孟尝君》讲述的是孟尝君的门客冯谖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利用诸侯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孟尝君巩固地位的故事。二人之间的故事显示了孟尝君睿智大度、善御人才的领袖风度,更显示了冯谖高瞻远瞩、谋略深远的战略家的魅力。
为巩固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冯谖向孟尝君献上的“凿三窟,方可高枕为乐”之计,这“三窟”就是:焚券市义,收买人心;结交梁国,提高声望;立宗庙于薛(孟尝君的封地),巩固在齐国的地位。这一计策也就是成语“狡兔三窟”的出处。这篇文章从一个侧面说明冯谖的智慧和远见卓识。 全文分为三段。
1、开始到“于是冯谖不复歌”。写冯谖初为孟尝君门客的情形。
冯谖由于“贫乏不能自存”,请求为孟尝君门客。虽然他自表“无能”、“无好”,但又对待遇低于别的门客而多次提出高标准要求。因他自信其才干、智慧高于别的门客。
2、“后孟尝君出记”到“君姑高枕为乐矣”。写冯谖为孟尝君凿三窟的情形,这一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一共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冯谖为孟尝君收债而焚券,其目的是为孟尝君收买人心,这在孟尝君解职归薛时已得到验证。这是第一窟。
第二件事是帮助恢复孟尝君在齐国的相位。冯谖在孟尝君解职后,利用魏、齐之间的矛盾,使齐王请孟尝君回国任职。这是第二窟。 第三件事是巩固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薛地是孟尝君的封地,为了巩固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冯谖让孟尝君在即将复职时请齐王在薛地建立宗庙。孟尝君和齐王同宗,宗庙在当时是国家的象征,所以齐王不可能废掉宗庙,而且在薛地受到外来威胁时还会派兵保护,这样就意味着孟尝君的政治地位不可动摇。这是第三窟。通过这三件事的叙述,冯谖的魄力、才干和智慧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3、最后一段,概括了冯谖在孟尝君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也是作者对冯谖的评价。
本文主要写冯谖的活动,同时也反映了诸侯国之间、诸侯国内部、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五、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冯谖是一个怎样的人?
冯谖是战国时期“士”中比较杰出的一位。他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知道民心的重要,他能利用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见机行事提出正确的谋略,使孟尝君安于相位。
但是,冯谖毕竟是一个封建策士,他信奉“士为知已者死”的信条,忠于个人,只是为封建贵族的个人利益出谋划策。这一点局限性我们应当正确认识。 2、为什么冯谖一上场行为举止异于常人? 引起孟尝君的注意,检验孟尝君对土的态度 孟尝君:宽大能容,道歉、自谦不足
3、作者是怎样刻画冯谖这个人物形象的? (1)采用欲扬先抑、欲露先隐的写法 作者表现冯谖的才能识见,并不是用单刀直入一开始就使其锋芒毕露的方法,而是采取有意蓄势然后跃出,给读者造成悬念。先写冯谖的“无能”,并以孟尝君、门客、侍从、荐者对他的轻蔑讥讽着力渲染。随着营造“三窟”的渐次展现,他的才能崭露头角,寄食门下之初的无能的形象及他佯装的俗态截然一变,使这个大智若愚的人物形象更具爆发力。
(2)因事显人,事由人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的写法。 (3)故事曲折:
冯谖无能而贪求――市义――民迎君道中――实见市义之效――重返相位――立庙于薛
六、人物形象分析
文章开始,从别人之口点出冯谖“客无好也”、“客无能也”,侧重他的“无能”。以此从反面着笔来衬托人物。“能”字成了全文的线索。以后的几段都围绕着“能”字来做文章。
冯谖开始时的佯狂举动,使人们对他的态度轻蔑,而他却毫不在乎,说明他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孟尝君对冯谖的越来越高的要求表现的如此大度,说明他是一个礼贤下士的人。其实冯谖一开始是在考验和试探孟尝君,这为他以后要表达的“士为知己者死”的种种举动作了必要的铺垫。
文章用“焚券市义”、“谋复相位”、“请立宗庙”三件事,从正面表现了冯谖的“有能”,并与前文呼应,回答了读者的疑问。
焚券市义,表现了冯谖的谋略,表明了他是一个用心深远、胸有成竹、行事果断的人。
谋复相位,表明了他是一个善于利用诸侯国之间的矛盾、见机而作的人。 请立宗庙,表明他是一个有政治远见的人。
总之,冯谖是一个有胆识,有才能,会利用时机,长于计谋的政治家形象。 七、写作特点
1、情节变化曲折,文笔抑扬顿挫。如:由无能到有能。 2、人物性格鲜明。在情节的曲折发展中逐渐揭示人物性格。 八、布置作业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C )
A. 左右以君贱之也 B.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C. 于是梁王虚上位 D. 孟尝君怪其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