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讲 怎样把实际问题化成数学问题(一)
数学从逻辑上讲,是训练思维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可以使人更加聪明,办事更有条理,思维更加灵活而富于创造性.另一方面,如果从应用上讲,数学也是一种应用技术,应用数学知识、原理和方法可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那么怎样把一个实际问题化成数学问题来解决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大体上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1)了解实际问题中量的关系和图形元素的关联; (2)根据量或图形间的关系,寻找相应的数学模式;
(3)考虑数学模式中的条件与结论的蕴涵关系,提出数学问题; (4)应用数学知识、原理,求出数学问题的解答; (5)由数学问题的解答,对实际问题作出解释与讨论; (6)推广数学模式所能解决的更广泛的实际问题.
但是由于实际问题千变万化,特别复杂,所以当把实际问题化成数学问题求解时,也有不同的思考方法.下面提出几点较为常见的方法,供读者参考.
1.抽象分析法
例1 “七桥问题”.在18世纪东普鲁士的首府哥尼斯堡有一条河,叫作布勒格尔河,横贯城区,在这条河上共架有七座桥(图2-146).所谓“七桥问题”就是:一个人要一次走过这七座桥,但对每一座桥只许通过一次,问如何走才能成功?这个问题,引起当时德国人的好奇,很多人都热衷于解决它,但谁也没有成功.
欧拉(Euler)是一位大数学家,由于千百人的失败,使他猜想:这种走法可能根本不存在.但是怎样证明这种走法不可能呢?欧拉运用抽象分析法,将之化成数学问题,于1736年证明了他的猜想,使“七桥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那么欧拉是怎样抽象成数学问题进行思考的呢? 使问题简单化.
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步,要尽可能使问题简单化.为此要抓住问题的要点,做初步的抽象处理.显然岛的大小和桥的长短与问题无关,因此可以不加考虑.如果把岛及陆地用点表示,桥用线表示,那么这个问题就成了一笔画问题(图2-147).
在图2-147中,由A到B有桥1;由B到D有桥2,桥3;由D到C有桥4,桥5;由C到A有桥7;由A到D有桥6,共七座桥.这样,就把实际问题数学化了,使问题的解决推进了一步.
一般说来,在数学思考中,常把原问题不改变本质地加以变形,使其简单化,以利于找到解答.例如,列方程解应用问题就是这种思想的一种体现.先把实际问题化成含有已知量和未知量的方程,然后再把方程作同解变形,化为最简方程,较容易地求出方程的解,实际问题也就解决了.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简化了,也不一定能得到解决,关键是如何抓住本质加以分析,从中发现规律性.为此,我们还是从更特殊的情况进行观察分析. (1)假如只有三座桥(图2-148).对于图2-148(a)来说,无论从哪个端点起一笔画出总是可能的.但对图2-148(b)来说,无论从哪个端点起,一笔画完总是不可能的.
(2)假如有四座桥(图2-149).对于图2-149(a),(b)来说,显然可以一笔画成.但对图2-149(c)来说,却不能一笔画成.
研究了这些简单例子,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为此,数学家提出了网络这一概念,以便利用新概念的特性,解决已经提出的问题. 定义 网络是由有限个点(称作网络的顶点)和有限条线(称作网络的弧)所组成的图形.这些点和线满足以下条件: (i)每条弧都以不同的两个顶点作为端点; (ii)每个顶点至少是一条弧的端点; (iii)各弧彼此不相交.
这样,所谓一笔画问题,就是网络中的同一条弧不许画两次,而把网络全部勾画出来的问题.
(3)研究网络能一笔画出的特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假定一个网络能一笔画出来,那么这个网络中显然有一点为起点,另一点为终点,其他各点为通过点.设某点为起点,如果以某点为顶点的弧不只一条,那么由某点沿一条弧画出去,必沿另一条弧画回来,因此,最初是画出去,然后进出若干次后,把集中在某点的弧全部通过完毕为止,最后一次必须是画出去,所以在起点集中的弧必须是奇数条.而终点的情况刚好与起点相反,先是画进,再画出,进出若干次,最后一次必是画进,因此终点也集中奇数条弧.但起点与终点同为一点时,必是先出后进,中间或许经过若干次进出,最终回到起点.因此在该点集中的弧必是偶数条,而在中途通过的点所集中的弧显然也必定是偶数条.
通过上面分析可知:一个网络中的点可分为两类,一类顶点集中了偶数条弧,另一类顶点集中了奇数条弧.我们称前者为偶点,后者为奇点.例如,在图2-149(b)中,A,B为奇点,C,D为偶点.通过对图2-148和图2-149的考察,我们可以直观地想到如下结论:
(i)一个网络若能一笔画出来,其中偶点个数必须是0或2. (ii)一个网络中的奇点个数若是0或2,那么这个网络一定能一笔画出来.
欧拉证明了以上两条猜想,得到了著名的欧拉定理:一个网络能一笔画的条件是当且仅当这个网络的任意两个顶点都有弧连接,并且奇数点的个数等于0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