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第一自然段为第一个层次,极写未得西山之前,作者为排遣遭贬谪被流放的郁闷心情,而遍游永州城外的山水胜地,却不得解脱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11、《登西台恸哭记》 大纲要求:
(1)理解本文为民族英雄文天祥、为宋朝覆亡而恸哭的强烈爱国情感。 (2)领会本文“哭”字贯串全文的结构特点。
答:作者在祭奠的过程中回忆与文天祥的友情,为其恸哭,实则为三百年宋朝毁于一旦而恸哭,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感。作者哭于姑苏,哭于越台,三哭于西台,哭字贯穿全文的脉络,是全篇的文眼。
(3)具体分析本文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在表达主题、抒发情感、烘托气氛等方面的艺术表现功能。 答:作者既以景物描写来烘托祭奠的凝重、肃穆的气氛。如“有云从西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薄暮,雪作风凛”,突出了风紧、云暗、雪狂,凄凉阴惨给哭祭者心灵形成的重重心理感应。又以细节描写来直接宣泄作者心中痛惜悲愤之情。如:作者慷慨悲歌为文天祥招魂,“以竹如意击石”,居然“竹石俱碎”,可见作者悲从中来,难以自主,居然爆发出超常的力量。
思考与练习:
(1)作者在本文中两处提到他的父亲,这与文章题旨有何关系?
答:作者在本文中两处提到他的父亲,为作者回忆与文天祥的交往以及叙写登西台祭奠文天祥的事件提供了铺垫,并引出江山沦亡、人物凋谢、怅然若失的感慨,寄托了作者深切的亡国哀思。
(2)本文是如何以叙事来写情?为何说它写得情景俱在,曲折深沉?
答:文章记登西台恸哭祭文天祥的经过,详细叙述了时间、地点、景物以及哭而复歌、长歌号恸的情景,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文天祥沉痛的悲悼之情,寄托了深切的亡国哀思。文章第一层次,再追叙文天祥死后作者触物追思的伤悼之情;第二层次,记述了作者西台恸哭的全过程,又以细节描写来直接宣泄作者心中痛惜悲愤之情。文章在叙事中抒情,寄情于具体而郑重的叙述之中,写得情景俱在,曲折深沉。
(3)为什么说文章最后一段具有深化题旨的作用?
答:结尾一段自叙著述之意,表达写作本文的用心,看似与正题无关,却曲折表达了作者有余不尽的故国兴亡之感,有深化主题的作用。
12、《徐文长传》 大纲要求:
(1)理解徐文长独立一时、卓而不群的奇特个性,和忧愤成疾、颠狂自戕的悲惨命运。 (2)理解本文“文中有我”,感情强烈的总体特色。(同思考题2)
答:本文是人物传记,却并不作平铺直叙的记述,而是融入作者的感情,行文跌宕生风,善于形容铺排,写得感慨非凡,有一股不平之气流注于其中,既体现了传主慷慨不平的人生意气,也传达了作者强烈的同情。
(3)分析本文“以事传人”与“以论传人”相结合的写人方法。
答:以事传人:概述徐渭生平,侧重写他受知于胡宗宪,展示他的才气与兀傲不群的人格风范。写徐渭晚年忧愤成疾,癫狂自残的情形,并附带交待他诗文流传的情况。以论传人:结合徐渭的生平遭遇和他的人格,高度评价了他在诗文、书画方面的成就,并对他怀抱奇才异能而终归于失意寄予同情。作者怀着
9
敬意和同情,直接表达他对笔下传主一生的评价和感想。
思考与练习:
(1)文章结尾说“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这一段话有何含义?
答:文章写徐渭其人其事,侧重写他独立特行,怀抱奇才异能而终归于失意的遭遇。同时又着意于写他为人行事的与众不同,“无之而不奇”,体现了晚明提倡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也给徐渭这一人物形象平添了浪漫的光彩。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说明它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同大纲2)
答:本文是人物传记,却并不作平铺直叙的记述,而是融入作者的感情,行文跌宕生风,善于形容铺排,写得感慨非凡,有一股不平之气流注于其中,既体现了传主慷慨不平的人生意气,也传达了作者强烈的同情。
(3)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徐渭其人的认识。
答:徐渭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独立一时、卓而不群,生平落拓不羁,潦倒癫狂,颇有传奇色彩。
13、《故乡的野菜》 大纲要求:
(1)理解本文运用比较、烘托方法所抒发的眷念故乡的情感。(文章第2、4段) (2)分析本文运用民歌、谚语来点染、抒发情感的作用。
答:作者写荠菜,穿插童谣与典籍记载,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介绍黄花麦果,引述儿时谣谚,介绍故乡民俗。
思考与练习:
(1)作者如何描写故乡的野菜?从中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本文选取故乡的野菜: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为描述对象,平易亲切地叙述了浙东故乡的风情民俗,在平淡自然的叙述中流露出作者对于儿时生活的追怀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周作人散文创作的艺术启示是什么?
答:周作人散文往往知识性与趣味性兼融,在娓娓而谈中,信手拈来书本上的知识,或是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常识,自然穿插于文中,写得异常详细而又津津有味,让人获得科学的知识与审美的熏陶。
14、《废园外》 大纲要求:
(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作者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情感。(爱:爱好和平;憎:反对战争) (2)分析本文虚实结合、虚实相生,通过想像来展开叙事、抒情的艺术表达方式。
答:作者对废园残败情景的描述,穿插着自己的情感和思绪的跳动,作者想象战争中寂寞而美丽的少女的故事,想象她生前赏花的情形(虚写)并想象她死后被挖掘出来的悲惨情景,过去鲜活的生命与现实的凄惨形成鲜明的对比,虚实结合,强烈控诉了日军的暴行。
思考与练习:
(1)作者在作品中诉说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作者想要表达一个怎样的思想主题?
10
答:本文写了1941年8月14日,日本侵略者的轰炸机轰炸了昆明这件事,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强烈愿望。
(2)作品中对于“红花绿叶”的描绘是独具匠心的。试加以阐释。
答:“红花绿叶”是有生命力的象征,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和年轻生命的毁灭,它们与园内楼房的毁坏和炸塌了的围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烈地揭示出作者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谴责。
(3)你认为作品中的废墟描写有哪些作用?试结合课文进行分析。
答:作者在艺术手法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血腥的悲惨景象作适度描写,在废墟场面的描述上,把战争审美推向极端。“防空洞”、“三具尸体”、“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七八个人带着悲戚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文章所展示的这样一幅人间惨剧,唤起人们的同情和愤慨。
15、《国殇》 大纲要求:
(1)理解本诗题目《国殇》的含义,概括本诗的主要感情倾向。
答:《国殇》在《九歌》中是颇为特殊的一篇。诗中描绘了一场敌众我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表现出作者对抗秦牺牲的楚军将士的哀悼、崇敬和祝愿,并以此鼓励国人同仇敌忾,为国家的生存、胜利而献身。
(2)分析本诗场面描写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答:场面描写:两军对阵、短兵相接的场面叙述战争中敌众我寡,但将士们毫不畏惧,奋勇争先,体现出诗人的崇敬之情。细节描写:“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两句典型细节描写,极为逼真地再现楚军统帅在最后关头,仍然用他敲出的战鼓声相号召的形象。
(3)背诵这首诗。 思考与练习:
(1)清代学者戴震说《国殇》“通篇直赋其事”,你对此事怎么看的?(注意选择题,“赋”:铺陈的意思)
答:通篇全用赋体,诗人以“直赋其事”的手法,通过对战斗中各种细节的敏锐捕捉和清晰描绘,再现了血泪交迸,惊天地而泣鬼神的战争场面,渲染了浓烈的悲剧气氛,刻画了楚国将士们勇武不屈的英雄形象。
(2)《国殇》表现了楚国将士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种精神与诗人自己的情怀有什么联系? 答:楚国将士不甘屈服、不畏艰险、视死如归、刚毅勇猛、同仇敌忾,为国家的生存、胜利而献身的精神。诗人对这种精神热烈的礼赞,既凸显了楚人刚毅的性格,也寄托着他对祖国复兴的期望,洋溢着澎湃的爱国热情。
附:(3)这首诗的特色是?(既楚辞的特色是?) 答:该诗风格刚健,色彩单纯,声调激越。
16、《短歌行》 大纲要求:
(1)体会诗中所表现的复杂、矛盾的情感,概括全诗的主旨。(同思考题1)
11
答:这首诗流露了作者叹息时光流逝,伤时念乱,求贤若渴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想在乱世中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积极奋发的精神。
(2)理清本诗的抒情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答:全诗共三十二句,每八句一组可分为四层意思,且一、四两层为一部分,表现诗人现实境况;二、三两层为一部分,表现诗人想象情景。这两部分相互激发,互为因果,强烈抒发了曹操兵败赤壁之后渴望广纳贤才,以求东山再起的雄心壮志和担心时光有限、功业难成的忧思愁闷。全诗在回环往复,低昂回旋中把作者跌宕起伏,复杂多端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深沉的忧郁中,昂扬着顽强的进取精神,气韵沉雄。
(3)理解诗中用典、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所起的作用。
答:本文引用《诗经》的成句,运用典故和比兴手法是本诗主要的艺术特点。前两者不仅把作者思贤若渴,礼遇贤士以及想借助贤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得酣畅淋漓,而且这种古朴典雅与全诗语言质朴无华的本色极相谐洽,浑然天成,丝毫看不出是引用和用典。“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这些诗句用比兴的手法把作者感时伤事,爱惜人才,广罗人才之心表现得含蓄蕴藉。“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将自己渴求的贤才比喻为皎洁明亮的月光;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以因月明星稀而惊飞别枝的乌鹊,比喻为身处乱世尚难找到自己可信赖、依托的圣主明君的贤才。这两处的比喻,所指称的对象都是贤才,一如月光,一如乌鹊,但前后并不矛盾,因为前者从贤才的才质着眼,后者从贤才的处境落笔,变化中恰巧显现出诗人用意的准确。
(4)背诵这首诗。 思考与练习:
(1)这首诗主要表现了曹操哪些方面的思想情感?(07年简答题,同大纲1)
答:这首诗流露了作者叹息时光流逝,伤时念乱,求贤若渴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想在乱世中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积极奋发的精神。
(2)引用《诗经》成句和运用典故对表现这首诗有何作用?
答:本文引用《诗经》的成句,运用典故和比兴手法是本诗主要的艺术特点。前两者不仅把作者思贤若渴,礼遇贤士以及想借助贤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得酣畅淋漓,而且这种古朴典雅与全诗语言质朴无华的本色极相谐洽,浑然天成。
(3)诗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兴手法?试说明其喻意。
答:“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这些诗句用比兴的手法把作者感时伤事,爱惜人才,广罗人才之心表现得含蓄蕴藉。“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将自己渴求的贤才比喻为皎洁明亮的月光;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以因月明星稀而惊飞别枝的乌鹊,比喻为身处乱世尚难找到自己可信赖、依托的圣主明君的贤才。
17、《山居秋暝》 大纲要求:
(1)划分本诗写景部分的层次,概括其各自侧重点。
答:首联点明季节、时间和天气,描写山间秋暝的整个画面;颔联写夜晚林中山色;颈联由景及人。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