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
1. 2. 3. ? ? ? ? ? 4.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视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
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不要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作参照物,因为这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一般情况下选择地面,或者选择与地面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 两物体相对静止的条件:方向相同、速度相同。 5. 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
汽车旁向后退去,乙汽车有三种运动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第二节 运动的快慢
1. ? ? ?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2. 速度
? 物理意义:物体运动的快慢。
? 定义: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的速度。 ?
公式:v?s t第一种单位:v——速度——米每秒(m/s);s——路程——米(m);t——时间——秒(s)。
第二种单位:v——速度——千米每小时(km/h);s——路程——千米(km);t——时间——小时(h)。
1m/s=3.6km/h(1m/s的物理意义:物体运动的时间为1s,物体运动的距离为1m。) ?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km/h)
做速度的单位。
? 速度与物体运动路程和运动时间没有关系。 3. 匀速直线运动
?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 特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不变。 ? 图象:(在某些题中,物体是匀速运动,但不是直线运动。做题时要加以注意。)
路程(m)
从图象可以看出,物体做匀速运动时,物体运动路程与运动时间成正比。 时间(s)
速度(m/s)
从图象可以看出,匀速运动是物体快慢不变的运动。
O O 时间(s)
4. 变速运动
? 定义: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都在改变,这样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 平均速度: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快慢程度。
v?(求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是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求平均速度的公式:。 t总s总?
在特殊情况下求平均速度:当t1=t2时,v?v1?v2;当s1=s2时,v?2v1v2 2v1?v2? 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而是在某段运动时的总路程除以运动的总时间。
5. 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第三节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1. 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见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为:
-3369
10km=1m=10dm=100cm=10mm=10μm=10nm
2. 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等。 3. 刻度尺的使用:
? 使用前观察:零刻度线、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