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与计划工作参考答案一

第五章 计划与计划工作参考答案一、填充题1.计划2.决策,决策3.文字和指标,方向,内容,方式4.计划工作5.时间,空间6.纵向层次性,横向协作性7.组织目标8.时间与空间,明确性,程序化程度9.程序性计划,非程序性计划10.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人事计划,业务计划11.战略性计划,战术性计划12.长期性,整体性13.具体性计划,指导性计划14.面向未来,面向行动15.目的或使命16.数字17.时间结构,空间结构18.协作关系19.演绎法,归纳法20.演绎法21.归纳法22.秩序性23.组织的目标24.政策25.依据26.所有行动保持同一方向27.协作关系28.个人和集体的满意程度29.落实过程30.落实31.调研分析,诊断,再设计32.结果而不是任务33.目标管理,滚动计划法,网路计划技术34.定期修订未来计划35.网络图36.虚工序37.关键路线38.工序,事项,路线39.公司的目标二、单选题1. A 2. C 3.A 4.C 5.A 6.A 7.A 8.B 9.B 四、简答题1.简述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从名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从动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计划的性质有四个方面:(1)计划工作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2)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桥梁,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的基础。(3)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4)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2.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把一项工作或项目分成各种作业,然后根据作业顺序进行排列,通过网络图对整个工作或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控制,以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工作。3.滚动方式计划有何基本特点?最突出的优点是计划更加切合实际,并且使战略性计划的实施也更加切合实际使长期计划、中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相互衔接,短期计划内部各阶段相互衔接,这就保证了即使环境变化出现某些不平衡时,各期计划也能及时地进行调节,从而基本保持一致大大加强了计划的弹性,这在环境剧烈变化的时代尤为重要,它可以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五,论述题1.理解计划的类型及其作用(1)根据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计划分为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长期计划描述了组织在较长时期的发展方向和方针,规定了组织的各个部门在较长时期内从事某种活动应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绘制了组织长期发展的蓝图。短期计划具体地规定了组织的各个部门在目前到未来的各个较短的阶段,特别是最近的时段中,应该从事何种活动,从事该种活动应达到何种要求,从而为各组织成员在近期内的行动提供了依据。(2)从职能空间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及人事计划。业务计划是组织的主要计划,长期业务计划主要涉及业务方面的调整或业务规模的发展,短期业务计划则主要涉及业务活动的具体安排。财务计划研究如何从资本的提供和利用上促进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人事计划则分析如何为业务规模的维持或扩大提供人力资源的保证。(3)根据涉及时间长短及其范围广狭的综合性标准,可以将计划分类为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战略性计划的实施是组织活动能力形成与创造的过程,战术性计划的实施则是对已经形成的能力的应用。(4)根据计划内容的明确性标准,可以将计划分类为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具体性计划具有明确的目标,相对于指导性计划而言,具体性计划虽然更易于计划的执行、考核及控制,但是它缺少灵活性,而且它要求的明确性和可预见性条件往往很难得到满足。(5)根据计划的程序化程度,可以将计划分类为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2.解释孔茨与韦里克的计划层次体系的基本内容(1)目的或使命,它指明一定的组织机构在社会上应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它决定组织的性质,是决定此组织区别于彼组织的标志(2)目标,组织的目的或使命往往太抽象,太原则化,它需要进一步具体化为组织一定时期的目标和各部门的目标。(3)战略,战略是为了达到组织总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和利用资源的总计划,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主要目标和政策来决定和传达指望成为什么样的组织。(4)政策,政策是指指导或沟通决策思想的全面的陈述书或理解书。(5)程序,程序是制定处理未来活动的一种必需方法的计划。(6)规则,它详细地阐明了必需行动或非必需的行动,其本质是一种必须或无须采取某种行动的管理决策。(7)方案(或规划),方案是一个综合性的计划,它包括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分配、采取的步骤、要使用的资源,以及为完成既定行动方针所需的其他因素。(8)预算,预算是一份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报表。3、计划编制包括哪几个阶段的工作(1)确定目标。目标为组织整体、各部门和各成员指明了方向,描绘了组织未来的状况,并且作为可以衡量实际绩效的标准。(2)认清现在。认识现在的目的在于寻求合理有效的通向对岸的路径,也即实现目标的途径。认清现在不仅需要有开放的精神,而且要有动态的精神。(3)研究过去。研究过去不仅是从过去发生过的事件中得到启示和借鉴,更重要的是探讨过去通向现在的一些规律。(4)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前提条件是关于要实现计划的环境的假设条件,是关于我们所处的此岸到达我们将去的彼岸过程中所有可能的情况。(5)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拟定和选择行动计划包括三个内容:拟定可行性行动计划、评估计划和选定计划。(6)制定主要计划。拟写计划要清楚地确定和描述”5W1H”的内容,即what(做什么)、why(为什么做)、who(谁去做)、where(何地做)、when(何时做)how(怎样做)。(7)制定派生计划。基本计划肯定需要派生计划的支持。(8)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在作出决策和确定计划后,赋予计划含义的最后一步就是把计划转变成预算,使计划数字化。4.何谓目标管理?其特点是什么?如何利用目标管理组织计划的实施?基本思想是: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要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统一起来制定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责任,并将此项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贡献的准则。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管理人员和工人是依据设定的目标进行自我管理,他们以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特点:层次性,网络性,多样性,可考核性,可接受性,富有挑战性,伴随信息反馈性。目标管理会经历如下过程:制定目标,明确组织的作用,执行目标,评价成果,实行奖惩,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第六章战略性计划参 考 答 案一、填充题1.整体组织2.远景和使命陈述,战略环境分析,战略选择3.核心价值观4.公司所投入竞争的一个或几个行业5.进入障碍6.基本活动,辅助活动7.核心能力8.收缩,剥离,清算9.用户价值,独特性,延展性10.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11.目标管理,滚动计划法,网路计划技术12.效价,期望值13.定期修订未来计划14.网络图15.工序,事项,路线16.虚工序17.关键路线18.公司的目标19.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产品的威胁,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供方的讨价还价能力20.远景和使命陈述21.核心意识形态,远大的远景22.核心目标23.政治、社会、经济、技术、自然24.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25.同心多元化、横向多元化、混合多元化26.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27.成本领先、特色优势、目标集聚28.工作目标有用性29.为顾客创造价值并创造和获取顾客二、选择题1.B 2.A 3.C 4.B 5.A 6.C 7.A 8.B 9.A 10.A 11.B 12.C 13.B 14.A 15.B 16.A 17.A三、简答题1、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战略性计划的首要内容是远景和使命陈述。战略性计划的第二项内容是战略环境分析,即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战略性计划的第三项内容是战略选择,选择企业合适的发展途径。2、远景和使命陈述包括两个主要部分:(1)核心意识形态;(2)远大的愿景。核心意识形态由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目标两部分构成,它给组织提供了长久存在的基础,是组织的精神。远大的愿景由10-30年的宏伟大胆冒险的目标和生动逼真的描述两部分构成。3、(1)规模经营;(2)产品差别化;(3)转移购买成本;(4)资本需求;(5)在位优势;(6)政府政策。4、(1)买方是否大批量或集中购买?(2)买方这一业务在其购买转移成本大小?(3)产品或服务是否具有价格合理的替代品?(4)买方面临的购买转移成本大小?(5)本企业的产品、服务是否是买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投入?(6)买方是否有“后向一体化”的威胁?(7)买方行业获利情况;(8)买方是否具有充分的信息?5、(1)要素供应方行业的集中化程度;(2)要素替代品行业的发展状况;(3)本行业是否是公房集团的主要客户?(4)要素是否是该企业的主要投入资源?(5)要素是否存在差别化或转移成本是否低?(6)要素供应者是否有“前向一体化”的威胁?6、(1)总体市场分析。包括市场容量分析、市场交易便利程度分析。(2)市场细分。包括确定细分变量并细分市场、细分结果描述。(3)目标市场确定。包括评价各细分市场、选择目标市场。(4)产品定位。包括为各细分市场确定可能的定位概念、产品定位选择。7、(1)可测量性,即市场规模、容量和购买力可以测量;(2)丰富性,即市场规模足够大且有利可图;(3)可接进性,即市场可以有效地接近且能为顾客服务;(4)可实现性,即企业有能力满足该市场的需求。如果细分市场对企业有吸引力,但市场容量过大,企业过小,从而无法满足

该市场的需求,则应该对该市场进一步细分。8、(1)用户价值。核心能力必须能够使企业创造顾客可以识别的和看重的,而且在顾客价值创造中处于关键地位的价值。(2)独特性。与竞争对手相比,核心能力是企业所独具的,如果不是独具的,其必须是比任何竞争对手胜出一筹的能力。(3)延展性。核心能力必须是企业向新市场延展的基础,企业可以通过核心能力的延展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产品。9、(1)层次性;(2)网络性;(3)多样性;(4)可考核性;(5)可接受性;(6)富有挑战性;(7)伴随信息反馈性。10、目标网络的内涵表现为以下四点:(1)目标和计划很少是线性的,即并非当一个目标实现后接着去实现另一个目标,如此等等。目标和规划形成一个相互联着的网络。(2)主管人员必须确保目标网络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要相互协调。不仅执行各种规划要协调,而且完成这些规划在时间上也要协调。(3)组织中的各个部门在制定自己部门的目标时,必须要与其他部门相协调。有人研究得出结论,一家公司的一个部门似乎很容易制定完全适合于它的目标,但这个目标在经营上与其他另一个部门的目标相矛盾。(4)组织制定各种目标时,必须要与许多约束因素相协调。11、网络图是网络计划技术的基础。任何一项任务都可分解成许多步骤的工作,根据这些工作在时间上的衔接关系,用箭线表示它们的先后顺序,画出一个由各项工作相互联系、并注明所需时间的剪线图,这个箭线图就称作网络图。它包括工序、事项和路线。12、战略环境分析使得企业认识自己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了解自身的实力与不足,以及能为何种顾客进行的服务。战略选择的实质是企业选择恰当是战略,从而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和满足顾客。四、问答题1、答案要点:(1)现有企业间的竞争研究,包括影响竞争状态的因素;(2)入侵者研究,包括影响行业进入障碍的因素分析;(3)替代品生产商研究,包括:判断哪些产品时替代品,判断哪些产品可能对企业经营构成威胁;(4)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研究,研究影响买方讨价还价能力的因素;(5)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研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答案要点:(1)基本战略姿态:企业基本战略揭示企业如何为顾客创造价值。一种基本战略形态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比如:多元化和一体化战略都可以是成本领先或特色优势战略姿态。同样,一种战略形式可以为多种基本姿态服务,比如,多元化战略既可以实现成本领先的战略姿态,又可以实现特色优势的战略姿态。(2)企业核心能力与成长战略:企业成长的基础是核心能力。一种方式是核心能力通过一体化、多角化和加强型战略等战略形式在企业内扩张,另一种方式是核心能力通过出售核心产品、非核心能力的虚拟运作和战略联盟等战略形式在企业间扩张。(3)防御性战略:在企业成长的道路上,精常采取一些防御性战略。以退为进,以迂为直,以使企业更加健康的成长。常采用的防御性战略有收缩、剥离和清算等方式。3、答案要点:(1)基本思想:①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凡是在工作成就和成果直接地、严重地影响企业的生存和繁荣的每个部门中,目标都是必须的,并且期望于经理取得的成就必须是从企业的目标中引申出来的。他的成果必须用他对企业的成就有多大的贡献来衡量。②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是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会同到一起来制定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成果责任,并以此责任来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贡献的准则。一个管理人员的职务应该以达到公司目标所要完成的工作为依据;如果没有方向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每个人的工作,则企业的规模越大、人员越多时,发生冲突和浪费的可能性就越大。③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只要每个人的分目标都完成了。企业的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④管理人员和工人是靠目标来管理。以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⑤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2)过程:①制定目标;②明确组织的作用;③执行目标;④评价成果;⑤实行奖励;⑥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4、答案要点:这种方法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使用近细远粗的办法制定计划。在计划期的第一阶段结束时,要根据该阶段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和外部与内部有关因素的变化情况,对原计划进行修订,并根据同样的原则逐期滚动。每次修订都使整个计划向前滚动一个阶段。评价:滚动计划方法虽是使得计划编制和实施工作的任务量加大,但在计算机普遍应用的今天,其优点十分明显。其最突出的优点是计划更加切合实际,并且使战略性计划的实施也更加切合实际。由于人们无法对未来的环境变化作出准确的估计和判断,所以计划针对的时期越长,不准确性就越大,其实施难度也越大。滚动计划相对来说缩短了计划时期,加大了计划的准确和可操作性,从而是战略性计划实施的有效方法。其次,滚动计划方法使长期计划、中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相互衔接,短期计划内部各阶段相互衔接。这就保证了即使由于环境变化出现某些不平衡时也能及时地进行调解,使各期计划基本保持一致。第三,滚动计划方法大大加强了计划的弹性,这对环境剧烈变化的时代尤为重要,它可以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5、答案要点:网络计划技术的原理,是把一项工作或项目分成各种作业,然后根据作业顺序进行排列,通过网络图对整个工作或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控制,以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用最高的速度完成工作。优点:(1)该技术能清晰地表明整个工程的各个项目的时间顺序和相互关系,并指出了完成任务的关键环节和路线。因此,管理者在制定计划时可以统筹安排,全面考虑,又不失重点。在实施过程中,管理者可以进行重点管理。(2)可对工程的时间进度与资源利用实施优化。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管理者调动非关键路线上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关键作业,进行综合平衡。这既可节省资源又能加快工程进度。(3)可事先评价达到目标的可能性。该技术指出了计划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困难点以及这些困难点对整个任务产生的影响,准备好应急措施,从而减少完不成任务的风险。(4)便于组织与控制。管理者可以将工程,特别是复杂的大项目,分成许多支持系统来分别组织实施与控制,这种即化整为零又聚零为整的管理方法,可以达到局部和整体的协调一致。(5)易于操作,并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适用于各行各业以及各种任务。 第七章组织设计 参考答案一、填充题1 .职务设计,横向的管理部门设计,纵向的管理层级设计2 .构造、变革和再设计3 .

系统,动态权变式 4 .组织结构,职能和职权,职能职权,参谋职权,直线职权,职务说明书5 .复杂性,规范性,集权性 6 .决策的层级化,组织的部门化7 .专业化分工的原则,统一指挥原则,控制幅度原则,权责对等原则,柔性经济原则8 .专业化分工9 .相关性或相似性,相对集权或相对分权10 .环境,战略,技术,规模,生命周期11 .单件小批量生产技术,大批量生产技术,流程生产技术12 .多变性,可分析性13 .创业阶段,集合阶段,规模化阶段,精细阶段14 .组织的部门化15 .职能16 .矩阵型结构17 .项目,虚拟组织18 .管理幅度19 .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20 .组织层级21 .扁平式,锥型式22 .职位,个人特质23 .组织规模,管理幅度,正,反24 .确定完成任务需要设定的层级数目25 .职能部门化,产品部门化,地域部门化,顾客部门化,流程部门化26 .一般环境,特定环境27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工作能力,工作环境,工作条件28 .职能职权,参谋职权,直线职权29 .决定权30 .集权,分权31 .分派任务,授予权力或职权,明确职权32 .授权诊断,授权实施,授权反馈33 .重要性原则,适度原则,权责一致原则,级差授权原则34 .横向,纵向35 .管理劳动分工,职务管理36 .职能系统,项目系统二、单项选择题1 .D 2 .B 3 .A 4 .C 5 .A 6 . C 7 . B 8 . A 9.C 10 .B 11 . B 12 . B 13 .B 14 . B 15 .C 16 .A 17 .B 18 .C四,简答题1,所谓的管理幅度,也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有效的管理幅度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1)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工作能力。2)工作内容和性质。主管所处的管理层次,下属工作的相似性,计划的完善程度,非管理事务多少。3)工作条件。助手的配备情况,信息手段的配备情况,工作地点的相似性。4)工作环境。环境变化越快,变化程度越大,组织中遇到的新问题越多,环境越不稳定,各层主管人员的管理幅度越受到限制。五、论述题1. 组织设计的任务是设计清晰的组织结构,规划和设计组织中各部门的职能和职权,确定组织中的职能职权,参谋职权,直线职权的活动范围并编制职务说明书。影响组织设计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五个:环境、战略、技术、规模和生命周期。(1)环境:环境包括一般环境和特定环境两部分。一般环境包括对组织管理目标产生间接影响的诸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技术等环境条件,这些条件最终会影响到组织现行的管理实践。特定环境包括对组织管理目标产生直接影响的诸如政府、顾客、竞争对手、供应商等具体环境条件,这些条件对每个组织而言都是不同的,并且会随一般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两者具有互动性。(2)战略:战略是指决定和影响组织活动性质及根本方向的总目标,以及实现这一总目标的路径和方法。钱德勒的研究认为,新的组织结构如不因战略而异,就将毫无效果。具体来讲,战略发展有四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应有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数量扩大阶段、地区开拓阶段、

纵向联合发展阶段、产品多样化阶段。(3)技术:任何组织都需要通过技术将投放转化为产出,那么,组织的设计就需要因技术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技术的范式的重大转变,往往需要组织结构作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4)规模:布劳等人曾对组织规模与组织设计之间的关系做了大量研究,认为组织规模是影响组织结构的重要的因素,既大规模会提高组织复杂性程度,并连带提高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程度。(5)生命周期:组织的演化成长呈现出明显的生命周期特征,因此,组织结构、内部控制系统以及管理目标在各个阶段都可能是不相同的。2. 职能部门化就是按照生产、财务管理、营销、人事、研发等基本活动相似或技能相似的要求,分类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部门化的基本形式有:一)职能部门化,优点是:能够突出业务活动的重点,确保高层主管的权威,使之能有效地管理组织的基本活动;符合活动专业化的分工要求,能够充分有效地发挥员工的才能,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并且简化了培训,强化了控制,避免了重叠,最终有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缺点主要是:由于人、财、物等资源的过分集中,不利于开拓远区市场或按照目标顾客的需求组织分工。同时,这种分法也可能会助长部门主义风气,使得部门之间难以部门协调配合。部门利益高于企业整体利益的后果可能会影响到组织总目标的实现。另外,由于职权的过分集中,部门主管虽容易得到锻炼,却不利于高级管理人员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也不利于“多面手”式的人才成长。二) 产品或服务部门化,优点是:各部门专注于产品的经营,并且充分合理地利用专有资产,提高专业化经营的效率水平,这不仅有助于促进不同产品和服务项目间的合理竞争,而且有助于比较不同部门对企业的贡献,有助于决策部门加强对企业产品与服务的指导和调整。另外,这种划分方式也为“多面手”式的管理人才提供了较少的成长条件。缺点:企业需要更多的“多面手”式的人才,去管理各个产品部门;各个部门同样有可能存在本位主义倾向,这势必会影响到企业总目标的实现;另外,部门中某些职能管理机构的重复会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总部对“多面手”式人才的监督成本。三)地域部门化,有点:组织可以把责权下放到地方,鼓励地方参与决策和经营;地区管理者还可以直接面对本地市场的需求灵活决策;通过在当地招募职能部门人员,既可以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争取宽松的经营环境,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有效的资源进行市场开拓,同时减少了许多外派成本,也减小了不确定性风险。缺点:企业所需的能够派赴各个区域的地区主管比较稀缺,且比较难控制;另外,各地区可能会因存在职能机构设置重叠而导致管理成本过高。四)顾客部门化,优点:企业可以通过设立不同的部门满足目标顾客各种特殊而广泛的需求,同时能有效获得用户真诚的意见反馈,这有利于企业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另外,企业能够持续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核心专长,不断创造顾客的需求,从而在这一领域内建立持久性竞争优势。缺点:可能会增加与顾客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需要更多能妥善协调和处理与顾客关系的管理人员和一般人员;另外,顾客需求偏好的转移,可能使企业无法时时刻刻都能明确顾客的需求分类,结果会造成产品或服务结构的不合理,影响对顾客需求的满足。五)流程部门化,优点:组织能够充分发挥集中的技术优势,易于协调管理,对市场需求的变动也能够快速敏捷的反应,容易取得较明显的集合优势;另外也简化了培训,容易在组织内部形成良好的相互学习的氛围,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学习经验曲线效应。缺点:部门之间的紧密协作有可能得不到贯彻,也会产生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另外,权责相对集中,不利于培养多面手式的管理人才。六) 矩阵型结构,优点是:由不同背景、不同技能、不同专业知识所组成的项目人员为某个特定项目共同工作,一方面可以取得专业化分工的好处,另一方面 可以跨越个职能部门获取他们所需要的各种支持活动,资源可以在不同产品之间灵活分配;通过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可以有效地克服职能部门之间相互脱节的弱点,同时易于发挥事业单位机构灵活的特点,增强职能人员直接参与项目管理的积极性,增强矩阵主管和项目人员共同组织项目实施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缺点是:组织中的信息和权利等资源一旦不能共享,项目经理与职能经理之间势必会为争取有限的资源或权力不平衡而发生矛盾,这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后果,协调处理这些矛盾必然要牵扯管理者更多的精力,并付出更多的组织成本。另外,一些项目成员需要接受双重领导,他们要具备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平衡协调矛盾的技能;成员之间还可能会存在任务分配不明确、权责不统一问题,这同样会影响到组织效率的发挥。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其绩效,并在成本、时间、质量方面进行有效的控制将是此类组织机构正常运行的关键。七)动态网络型结构,优点:组织机构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柔性,以项目为中心的合作可以更好地结合市场需求来整合各项资源,而且容易操作,网络中的各个价值链部分也随时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情况增加,调整或撤并;另外,这种组织结构简单,精炼,由于组织中的大多数活动都实现了外包,而这些活动更多地靠电子商务来协调处理,组织结构可以进一步扁平化,效率也更高了。缺点:可控性太差。这种组织的有效动作是通过与独立的供应商广泛而密切的合作来实现的,由于存在着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性,一旦组织所依存的外部资源出现问题,如:质量问题,提价问题,及时交货问题对等,组织将陷于非常被动的境地。另外,外部合作组织都是临时的,如果网络中的某一合作单位因故退出且不可替代,组织将面临解体的危险。网络组织还要求建立较高的组织文化以保持组织的凝聚力,然而,由于项目是临时的,员工随时都有被解雇的可能,因而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也比较低。3 . 影响因素有:(1)组织规模的大小。组织规模增大,管理的层次和部门数量就会增多,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准确性就会减低。因此,当组织规模扩大之后,组织需要及时分权,以减缓决策层的工作压力,使其能够集中精力于最重要的事物。(2)政策的统一性。如果组织内部各个方面的政策是统一的,集权最容易达到管理目标的一致性。然而,一个组织所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为了灵活应对这种局面,组织往往会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场合采用不同的政策,这虽然会破坏组织政策的统一性,却可能有利于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3)员工的数量和基本素质。如果员工的数量和基本素质能够保证组织任务的完成,组织可以更多的分权;组织如果缺乏受过足够良好训练的管理人员,其基本素质不能符合分权式管理的基本要求,分权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4)组织的可控性。组织中各个部门的工作性质大多不同,有些关键的职能部门,如财务会计等部门往往需要相对的集权,而有些业务部门,如研发、市场营销等部门,或者是区域性部门却需要相对的分权。组织需要考虑的是,围绕任何目标的实现,如何对分散的各类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5)组织所处的成长阶段。在组织成长的初始阶段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组织的运行,组织往往采取集权的管理方式;随着组织的成长,管理的负责性逐渐增强,组织分权的压力也就比较大,管理者对权力的偏好就会减弱。4、分权是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上的分散。组织高层将其一部分决策指挥权分配给下级组织机构和部门的负责人,使他们充分的行使这些权利,支配组织的某些资源,并在其工作职责范围内自主地解决某些问题。一个组织内部要实行专业化分工,就必须分权,否则,组织便无法运转。如何进行有效的分权,将集权和分权有效的结合起来是组织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组织既保持目标统一性又具有柔性灵活性的基本要求.戴尔曾经提出判断一个组织分权程度的四条标准:1)较低的管理层及作出的决策数量越多,分权程度就越大。2)较低的管理层作出的决策的重要性也大,分权的程度越大。3)较低的管理层作出的决策影响面越大,分权的程度越大。4)较低的管理层所做出的决策审核越少,分权程度就越大。在根本不需要审核决策的情况下,分权程度最大。若作出决策后还必须上报给上级领导,分权程度就较小。如果在决策之前必须请示上级领导,则分权程度就更小。

第八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参考答案一、填充题1.物质财富,精神财富2.意识形态,礼仪制度,组织机构,行为方式3.民族性,多样性,相对性,沉淀性,延续性,整体性4.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思维方式5.组织价值观,组织精神,伦理规范,组织素养6.潜层次,表层,显现层7.超个体的独特性,相对稳定性,融合继承性,发展性8.心理趋势,价值取向,主导意识9.组织精神10.整合功能,适应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持续功能11.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12.组织价值观13.工作态度,工作中的行为方式14.价值观念二、选择题1.B 2.B 3.C 4.C5.D 6.D 7.C 8.C 9.A 10.B 11.A 三、简答题1.组织文化是被组织成员广泛认同,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群体意识的总称组织文化主要具有以下特征:超个体的独特性 相对稳定性 融合继承性 发展性2.企业文化首先是在企业家的倡导下形成的。同时只有企业家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为企业员工广泛认同,普遍接受并自觉的作为自己行为的选择依据时,企业文化才能在真正意义和形成。企业文化首先是企业家文化。企业家倡导某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主要借助两种途径:其一,在日常生活中,不尽言传,而且身教。其二,借助重大事件的成功处理,促进企业成员对重要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认同。 3.组织文化的塑造需要经过以下过程:1)选择合适的组织价值观标准2)强化员工的认同感3)提炼定格4)巩固落实

第九章 领导 参考答案一、填充题1. 指挥,协调,激励2. 指挥,带领,引导,鼓励3.权利4.集权式领导者,民主式领导者5.魅力型领导者,变革型领导者6. 事务型领导者,战略型领导者7.长期性,整体性,前瞻性8. 预见,洞察,保持灵活性,向他人授权9.任务型,乡村俱乐部,中庸之道型,贫乏型,团队型10.领导者特征,追随者特征,环境11.个人品质,价值观,工作经历12.低,高13.工作任务,人际关系14.工作(生产)导向型,员工导向型15.员工导向的领导者,生产导向的领导者16.关怀维度,定规维度17.绩效导向型为,维护导向型为18.权威权利,任务结构,上下级关系19.环境因素,下属的个人特点20.工作成熟度,心里成熟度21.影响他人的能力,排除各种障碍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能力 22.法定权,奖赏权,惩罚权,模范权,专长权23.任务型24.最不与自己合作的同事25.成熟度26.中度27.高任务一低关系 二、单选题1.C 2.A 3.D 4.A 5.E 6.B 7.B 8.A 9.D 10.D 11.A 12.A 13.D 14.C 15.C 16.D 17.C 18.D 19.C 20.C 21.B 22.A 23.C 24.D 四.简答题1.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具体表现在指挥、协调、激励三个方面的作用。2.一,按权力运用方式划分:1.集权式领导者.2. 民主式领导者. 二,按创新方式划分:1.魅力型领导者 2.变革型领导者. 三:按思维方式划分 1.事务型领导者 2.战略型领导者 五,论述题 1. 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或领导风格,领导工作强烈的收受到领导者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 领导者的特征主要指领导者的个人品质,价值观和工作经历。追随者的特征主要指追随者的个人品质,价值观和工作能力等。环境主要指工作特征、组织特征、社会状况、文化影响、心理因素等等。工作是具有创造性还是简单重复,组织的规章制度是比较严密还是比较宽松,社会时尚是倾向于追随服从还是推崇个人能力等,都会对领导方式产生强烈的影响。2.该理论认为,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各自的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总体目标一致; 领导者的行为被下属接受的程度,取决于下属是将这种行为视为获得当前满足的源泉,还是作为未来满足的手段。3.这一理论把下属的成熟度作为关键的情景因素,认为一句下属的成熟度水平选择正确的领导方式,决定着领导者的成功;生命周期论提出任务行为和关系行为这两种领导维度,并且将每种维度进行了细化,从而组成成四种具体的领导方式:指导型领导、推销型领导、参与型领导、授权型领导。第十章 激励一、填充题 1.努力,组织目标,需要,精神状态 2.未得到的需要 3.效价,期望值4.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或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5.组织中个人与工作的关系问题 6.保健因素,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激励因素7.消极的x理论,积极的Y理论 8.“其他人”,“制度”,“自我”9.双向期望,管理者期望员工的行为,员工期望管理者的奖赏 10.管理者知道什么对员工最有吸引力 11.努力与绩效的联系,绩效与奖励的联系,奖励与个人目标的联系 12.性质,目的13.工作激

励,成果激励,批评激励,培训教育激励 14.期望理论,强化理论15.一个为员工所接受的清楚的目标,可以使员工受到激励 16.明确,挑战性17.具体性,参与决策,明确时间规定,绩效反馈 18.群体的需要 19.组织吸引力,市场搜寻成本,培训成本 20.横向,纵向 21.动机,内心状态22.人,员工或领导对象23.人自身特点,所处环境 24.内容理论,过程理论,强化理论 25内部尊重,外部尊重 26.多样性,层次性,潜在性,可变性 27.成就的需要。依附的需要,权力的需要 28,所获刺激 29.奖励内容,奖励制度,组织分工,目标设置,公平考核 30._具体性,参与决策,明确时间规定,绩效反馈二、单项选择题1.A 2.E3.C 4.D 5.B 6.D 7.C 8.B 9.D 10.D11.D 12.D 13.C 14.D 15.C16.C 17.D 18D19.B 20.B 21.B22.D 23.A四、简答题1、(1) 是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动力,而行为是人实现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过程。无激励的行为,是盲目而无意思的行为;有激励而无效果的行为,说明激励的机理出现了问题。 (2) 励促成组织中人的行为的产生,取决于某一行动的效价和期望值。2、(1)文化的系统出发,对人的需要进行分类,通过提供一种未满足的需要的框架,寻求管理对象的激励效率,称之为需要层次论。(2)只有在认识到了需要的类型及其特征的基础上,企业的领导者才能根据不同员工的不同需要进行相应的有效激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为企业激励员工,提供了一个参照样本。3、(1)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2)保健因素是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如公司的政策、管理和监督、人极关心、工作条件等。 (3)要调动和维持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以防止不满情绪的产生。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努力工作,创造奋发向上的局面,因为只有激励因素才会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感。

4、期望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个人才会采取特定的行动。他对于组织通常出现的这样一种情况给予了解释,即面对同一种需要以及满足同一种需要的活动,为什么有的人情绪高昂,而另一些人却无动于衷呢?有效的激励取决于个体对完成工作任务以及接受预期奖赏的能力的期望。5、四种激励方式:工作激励、成果激励、批评激励、培训教育激励四种激励方式的比较分析:工作激励是指通过分配适当的工作来激发员工内在的工作热情;成果激励是指在正确评估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给员工以合理的奖惩,以保证员工行为的良性循环;批评激励是指通过批评来激发员工改正错误行为的信心和决心;培训教育激励则是通过灌输组织文化和开展技术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增强其更新知识、共同完成组织目标的热情。第十一章 控制与控制过程一、填充题1.因果关系链2.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维持营运的能力,投资能力3.公开评价,对职工表现的客观认识,组织对每个人的工作要求4.确立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5.制定标准6.市场地位7.产品的技术先进水平与功能完善程度8.社会的承认9.通过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取得一定的利润10.统计性标准(历史性标

准)11.最大产出量12.需要控制的对象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时间间隔13.纠正偏差14.偏差原因的分析15.追踪决策l6.适时控制、适度控制、客观控制、弹性控制17.偏差未产生以前,可能性,预先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防止偏差的产生18.企业经营状况的预警系统19.范围,程度,频度20.规模特点,复杂程度21.企业计划,实际作业22.程序控制,跟踪控制,自适应控制,最佳控制23.先行性24.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25.问题的发生26.财务分析,成本分析,质量分析,职工成绩评定27.活动性质,管理层次,受培切}程度28.经营括动状况29.产品某个质量特征或某项工作质量完善程度的数值30.控制程度31.计划,衡量标准二、选择 1.C 2.B 3.A 4.C 5.A 6.C 7.D 8.B 9.D 10.B 11.B 12.C 13.A 14.B 15.D 16.B 17.D三、多选题1.ABCDD 2.ABC 3.ABC 4.ABD 5.AB 6.BCD 7.ABC 8.BC 9.ABC四、简答题1、控制是管理工作的最重要职能之一。它是企业计划与实际作业动态相适应的管理职能。

由于理想的状态是不可能成为企业管理的现实的。无论计划制定的如何周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们在执行计划的活动中总是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与计划不一致的现象。管理控制的必要性主要是由下述原因决定的:环境的变化;(2)管理权力的分散;(3)工作能力的差异。五,论述题1、(1)根据确定控制标准z值的方法,可以将控制过程分为几类:1)程序控制。程序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是时间f的函数,即:z一,(£)。2)跟踪控制。跟踪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是控制对象所跟踪的先行量的函数。若先行量为Ⅳ,则z一,(w)。3)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控制的特点是没有明确的先行量,控制标准z值是过去时刻(或时期)已达状态Kf的函数。也就是说,z值是通过学习过去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即z一,(Kf)。4)最佳控制。最佳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由某一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构成。这种函数通常含有输人量x,传递因子s和K及各种附加参数c,即:z—max厂(x、s、K、c)或z—m|n厂(x、s、K、c)。(2)根据时机、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可以将控制分为三类。1)前馈控制,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其目的是防止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当问题出现时再补救。2)同期控制,亦称现场或过程控制,是指企业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3)反馈控制,亦称成果或事后控制,是指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结束以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2、控制过程包括三个环节:(1)确立标准(2)衡量成效;(3)纠正偏差。有效控制:1)适时控制:及时采取措施纠正企业经营活动的偏差,才能避免偏差的扩大,或防止偏差对企业不利影响的扩散。及时纠偏,要求管理人员及时掌握能够反映偏差产生及其严重程度的信息。2)适度控制:要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3)客观控制:控制工作应该针对企业的实际状况,符合企业实际的。4)弹性控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可能遇到某种突发的、无力抗拒的变化,这些变化使企业计划与现实条件严重背离。有效的控制系统应在这样的情况下仍能发挥作用,维持企业的运营,也就是说,应该具有灵活性或弹第一章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参考答案一、填充题1.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2.人际角色,信息角色,

决策角色3.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4.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5.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6.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良好的沟通7.不断完善,再造8.组织,合理分配和协调的过程,实现既定目标9.决策,计划,控制10.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11.概念12.统一指挥13.社会人14.提高工人的满足度15.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16.信息 17.泰罗18.概念19.经济人20.控制21.等级,权威,行政制22.效率,情感23.“社会系统学派”24.人,物资,设备,财,任务,信息25.组织,环境26.正式权力27.技术,人际,概念28.运筹学,对策论29.劳动分工30.罗伯特·欧文31.收益分享制度32.甘特图,计件奖励工资制33.公司规模缩小,外包业务增多二、选择题1.B 2.A 3.C 4.D 5.C 6.C 7.B 8.C 9.A 10.B 11.D 12.C 13.C 14.A 15.B 16.D四、简答题1.答案要点: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对这一定义可作进一步解释:(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在这些资源中,人员是最重要的。(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 2.答案要点:管理职能有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五种。决策职能通过方案的产生和选择以及通过计划的制定表现出来;组织职能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员配备表现出来;领导职能通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表现出来;控制职能通过对偏差的识别和纠正表现出来;创新职能是通过组织所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的更新和完善以及其他管理职能的变革和改进来表现其存在的。相互关系:(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2)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3)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3.答案要点:亨利·明茨伯格研究发现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1)人际角色 (2)信息角色(3)决策角色 4.答案要点: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中国早期有着丰富的管理思想,主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周礼》、《墨子》、《老子》、《管子》、《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外国早期管理思想主要有: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管理和经纪人观点;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欧文的人事管理;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哈尔西的奖金方案;评价:《孙子兵法》含有丰富的辩证的策略思想,《周礼》对封建国家的经济管理的论述和设计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孙膑运用运筹学和对策论的思想帮助田忌在赛马中胜了齐王。亚当斯密的分工观点适应了当时社会对迅速扩大劳动分工以促进工业革命发展的需求,成为资本主义管理的一条基本原理。小瓦特和博尔顿采取了不少有效的管理方法,建立起许多的管理制度。美国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在企业管理中实行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欧文开创了再企业中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先河,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巴贝奇主要贡献是对工作方法和报酬制度的研究。亨利·汤提出采取收益分享制度才能克服由利润分享制度带来的不公平。弗雷德里克·哈尔西对管理的贡献也体现在工资制度方面。2.答案要点:西方管理理论可被划分为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欧,它可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1)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其代表人物有:泰罗、吉尔布雷斯夫妇以及甘特等。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吉尔布雷斯夫妇在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甘特最重要的贡献是创造了“甘特图”,另一贡献是提出了“计件奖励工资制”。(2)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其代表人物主要有: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和切斯特.Z.巴纳德等。法约尔把管理职能划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并提出了一般管理的14条原则。韦伯对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巴纳德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他认为在组织中,经理人员是最为重要的因素。行为管理理论: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梅奥对其领导的霍桑试验进行了总结,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观点——人际关系学说(主要内容略)。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维克托.H.弗鲁姆和戴维.麦克莱兰分别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和成就需要理论。数量管理理论: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是指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如先进的数学法、电子计算机技术、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做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运筹学、系统分析和决策科学化。系统管理理论:是指运用系统理论中的范畴、原理,对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特别是组织结构和模式进行分析的理论。组织是一个系统,可以把系统分解为子系统,子系统还可以再分解。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系统在投入-转换-产出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以获得自身的发展。全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量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它强调管理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环境寻求不同的管理模式。全变管理理论着重考察有关环境的变量与各种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以使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有效地实现目标。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关系,这是全变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质量管理理论:质量被定义为产品或服务满足顾客目标或需要的能力。质量管理理论主要有两项内容:不断完善和再造。 第四章 决策与决策方法答案填充题1.认识并解决问题,利用机会2.管理者3.个体决策,群体决策4.解决问题,利用机会5.满意、最优6.适量的信息7.经济人8.有限理性,满意度9.完全理性,非理性10.诊断问题,识别机会11.资源12.中低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13.生产14.市场15.组织自身的生产条件与生产能力16.市场需求情况17.决策效率18.时间敏感型19.知识敏感型20.风险厌恶型,风险中立型,风险爱好型21.事实,价值22.价值成分23.过程24.维持现状25.勇于创新、宽容对待失败26.问题的紧迫性,问题的重要性27.例行问题,例外问题28.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29.生产30.市场31.成本—收益32.风险规避,风险中性,风险偏好33.定性34.创新思维,1~2,5~6 35.名义小组技术36.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技术,德尔菲技术37.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政策指导矩阵法38.相对竞争地位,业务增长率39.收缩甚至放弃40.市场前景,相对竞争能力41.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42.线性规划43.目标函数,约束条件44.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小法,最小最大后悔值法45.最大期望收益准则,最大期望效用准则,多阶段决策问题与决策树46.使期望收益最大化47.决策树48.随机树,蒙特卡罗49.竞争性,趣味性,实用性二、选择题1.B 2.A 3.B 4.C 5.B 6.D 7.A 8.C 9.B 10.D 11.ABC 12.ABCDE 13.ABD 14.ABCD 15.A 16.A 17.D 18.A 19.B 20.A 21.C 22.A 23.B 24.A 25.AC 26.B 27.BC 28.A简答题1.决策定义为“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对于这一定义,可作如下理解: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因为决策是管理的一项智能。管理者既可以单独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被称为个体决策;也可以和其他的管理者一道共同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被称为群体决策。

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这就是说,决策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也是为了利用机会。能够最大范围地汇总信息;拟定更多的备选方案;能得到更多的认同;更好地沟通;做出更好的决策。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的。古典决策理论认为,应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古典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1)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2)决策者要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3)决策者应建立一个合理的层级结构,以确保命令的有效执行;(4)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目的始终都在于是本组织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古典决策理论假设,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在决策者充分了解有关信息情报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做出完成组织目标的最佳决策的。古典决策理论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这种理论不可能正确指导实际的决策活动。西蒙在《管理行为》一书中指出,理性的和经济的标准都无法确切的说明管理的决策过程,进而提出“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度”原则。其他学者对决策者行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在研究中也发现,影响决策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还有决策者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如态度、情感、经验和动机等。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1)人是有限理性的;(2)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中容易受知觉上的偏差影响,而在对未来的情况做出判断时,直觉的运用往往多于逻辑分析方法的运用;(3)由于受决策时间和可利用资源的限制,决策者即使充分了解和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也只能做到尽量了解各种备选方案的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