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1 礼仪概述
不学礼,无以立。 ──《史记·孔子世家》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论语·里仁》
本章概述礼仪的含义及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现代礼仪的特点。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这就是出自《孝经》“曾子避席”的故事。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表示对老师的尊重。 1.1 礼仪的概念与含义
1.1.1 礼仪的概念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
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总而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1.1.2 礼仪的含义
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礼是一种涵盖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话,今天的所谓礼则仅仅是对礼貌和相关活动的礼仪形式而言的主要范畴。
礼仪属于道德范畴,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礼仪的本质就是通过规范化行为表示人际间的相互尊重、友善和包容。礼仪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
1.2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1.2.1 礼仪的起源
对于礼仪的起源,研究者们有各种的观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祭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示神致福也”。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履”(发ji音)指祭祀时盛祭品的器皿,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法庭的规定。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风俗习惯。
1922年《西方礼仪集萃》一书问世,开篇中这样写道:“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和易近人。”
从礼仪的起源可以看出,礼仪是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为了维护一种稳定的秩序,为了保持一种交际的和谐而应运产生的。一直到今天,礼仪依然体现着这种本质特点与独特的功能。
AAAAAA
1.2.2 我国礼仪的发展
1. 萌芽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礼在最早出现在金文里面。在人类发展的最初期,人们对火山,地震,电闪雷鸣等等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也无法知道为什么。认为天地间有神的力量,有鬼的存在。对天地鬼神的惧怕,敬仰。人们就会举行一些形式,用物品来祭拜。这样就诞生了礼的萌芽。 2. 发展
图1-1 礼
古代尧舜时期,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即“五
礼”: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事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尧舜时期制定的礼仪经过夏、商、周这三个时代1000余年的总结、推广而日趋完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礼仪也产生了分化。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确定之后,礼仪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精神支柱,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秦汉到清末,可以说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礼仪,统治者根据自己的统治需要,不断对礼制加以修改、补充、完善。“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让人们以“礼”为准绳,不得逾越。这种“以礼治国”的做法,对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代以来,西方侵略者的入侵中国,使中国在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资本主义的道德利益礼仪的影响。西方文明和文化对中国传统秩序和伦理秩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3. 新生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确立以平等相处、友好往来、相互帮助、团结友爱为主要原则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趋频繁,西方一些先进的礼仪、礼节陆续传入我国,同我国的传统礼仪一道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社会主义礼仪的基本框架。许多礼仪从内容到形式都在不断变革,对传统礼仪文化的扬弃不断进行,现代礼仪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